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来源
  农场职工队伍是由1957年从其它农场调来场的山东支边青年、1958年以后复员转业官兵,老农场调来的机务人员、1966年后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者、外场调入和逐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建场前后一部分外地流入投亲靠友人员组成。1977年底共有职工1769人,1984年底共有职工2879人,1990年底共有职工3215人,2000年底共有职工2042人。
  (一)转业官兵
  转业官兵是农场奠基人。仅1977年到1982年就先后陆续安置退伍军人167人(其中:1977年安置59人,1978年安置53人,1980年安置25人,1981年安置23人,1982年安置7人)。1983至2000年先后共安置退伍军人71人(其中:1985年安置2人,1986年安置2人,1987年安置13人,1988年安置5人,1990年安置3人、1991年安置4人,1992年安置2人,1993年安置3人,1994年安置7人,1995年安置6人,1996年安置3人,1997年安置4人,1998年安置4人,1999年安置6人,2000年安置9人),这些复转退伍官兵是建场的骨干力量。
  (二)外场调入人员
  建场前后到1985年,从农垦系统就调入拖拉机手200余人,充实到农机行业,提高了农业机械技术力量和水平。到2000年底,其它骨干力量就达400余人,来自全国9个省市地区,充实到农牧各单位。
  (三)外省支边人员
  1959年,山东省26名农村青年来北大荒支援边疆建设,还有四川等其它省市农村青年43人。
  (四)城市知识青年
  1969年9月上海、北京知识青年73人来到反修营,从此,就揭开了接收城市知识青年的序幕。到1973年底,在册职工总数是710人,其中知识青年就占540人,占职工总数的76%。这些知识青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鹤岗等城市,到1977的4月份,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就达1242人,占职工总数1769人的70%。农场的各个部门都安排了知青,有的提到领导岗位,这些知青对农场两个文明建设都起积极作用。
  (五)职工子女就业者
  1979年以后,每年都接收一批职工子女就业和投亲靠友来场人员就业。到1985年,累计共接收职工子女1139人,投亲靠友151人。1986~2000年,共接收职工子女546人(含合同工),投亲靠友247人,累计共接收793人就业。
  (六)大中专毕业生
  建场到2000年国家先后分配有大中专毕业生68人,他们来自省内外的6所各大中专院校。
  二、职工类别
  1976年底之前(兵团时期),全营职工总数是1155人,其中农业工人是714人,占职工总数的61.8%;林牧副工及服务行业人员是208人,占全营职工总数的18%;非生产人员(管理干部和文教卫生人员)233人,占全营职工总数的20.2%。
  1977年,前锋农场成立,全场职工总数是1769人,其中农业生产工人是1102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62%;林牧副工及服务行业人员是368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0%;非生产人员是319人(指管理干部和文教卫生人员)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8%。
  1990年底,全场职工总数是3373人,其中农业生产工人是1767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52%;林牧副工及服务行业人员是695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0%;非生产人员是611人(指管理干部和文卫人员)占全场职工总数的18%。
  2000年底,全场职工总数是2049人,其中农业生产工人948人,占全场职工总数46%;林牧副工及服务行业人员471人(含下岗分流职工),占全场职工总数23%;非生产人员(管理干部和文卫人员)430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21%。
  综上可见,农业生产工人在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以反修营(兵团时期)和建场初期为最大。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农业工人逐渐减少,多种经营的职工数逐渐增多。农场先后经过企业整顿和调整产业结构,使职工逐渐从农业上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生产和发展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46%,而其它行业的职工则占54%。
  三、职工变动
  1、知识青年返城。1978~1979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总计是842人。
  2、调往外地。建场初期到1984年,先后调出113人。1985~2000年又先后调出62人,建场24年调往外地175人。
  3、精简机构,下岗分流。从1985~2000年先后分流出职工总计344人。
  4、自然死亡和其它原因。建场初到1984年,自然死亡的24人(含事故伤亡),其它原因(退休、病退、困退、判刑)31人。1985~2000年,自然死亡的43人,其它原因死亡是67人。建场24年来累计自然死亡和其它原因死亡累计1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