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文化素质
  1973年,反修营独立后,成立了物资供应小组,都是来自宝泉岭农场的机务骨干、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7人组成。这些人文化较低,有些部件只能用简单的办法记算,靠死记硬背或靠摆暗码进行作业。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行业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多。大批知识青年先后从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各大城市来到兵团,改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来物资部门的知识青年也在不断地增多,在知青的带动和帮助下,职工结合工作学习文化,工作效率有了一定提高。1978年,大批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返城,物资部门人员减少,职工队伍的成份又有新变化,文化水平参差不齐。1982年,农场子弟学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物资部门,如龚宝芝、杨云梅、甘明坤等。到1985年,物资科人员已发展到30余人,这些职工结合实际工作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大部分职工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88年,物资科与电力、修配厂合并,人员高峰时达到近70余人,职工们通过自学、参加文化补习、短训班学习等渠道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在这几年里国家也陆续分配大学生,如:哈工大郑继丰、八一农大的王树军、佳木斯会计学校的张英霞等人。还有通过考核被会计系统承认资格的会计李淑清和通过培训的专业统计员刘秀娟等人,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1995年,农场八大公司解体,职工下岗分流,物资科只剩下28名职工,到1998年,又进一步实施减员增效,人员减到15人,这些职工都是经过认真投票选举和文化考核、业务考核才留下的。当时,徐克剑、田桂华、钟巧云、高淑清、梁彦富分配到物资商场,自己投资,自主经营。1999年,梁彦富调回物资科。到2000年,职工文化都已达到高中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有2人。
  先进人物
  刚组建物资库时有党员4名,都是转业官兵中的老党员。有共青团员7名,其中刘志华为团支部书记。建场24年来,每年都有一批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如何克湖、徐克剑,从1985年至1990年连续6年被农场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安喜奎、马振江被授予模范党员,刘彦军、田桂华多年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1988年谢昌春代表建三江管局,参加农业部举办的表彰大会,被授予先进工作者。
  同年安喜奎被建三江管局授予1987年度先进工作者,并获奖章一枚。1990年被农场总局授予同行业中先进工作者。在他的带领下,物资供应部门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积极为职工家庭农场服务,1986~1990年连续5年被省农场总局授予文明库站称号。
  多年来,刘彦军、杨岱被农场党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