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油料煤炭钢材配件水泥 一、油料
1986年以前,油料都是计划供应,上级业务部门主要根据农场上报的播种面积、产值、机械拥有量,以粮油挂钩下达分配指标。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分配指标逐年减少,1994年5月1日开始,计划内平价汽油与市场价并轨,柴油7月1日与市场并轨,至此,油料全部进入市场调节,不分计划内外,一律实行市场价格。
1986年以前,夏季一般使用0#油,冬季-20#、-35#柴油,副油按比例拨给。汽车用油都到车队加油,小型车按吨公里,班次到物资科加油站。
农场加油站始建于1984年,同年开始建立油库管理体制。1995年之前油料使用一段油票,后改为货币现金一直到2000年。由于农场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多渠道加大场区小城镇建设,来往车辆和场内各种车辆不断增多,加油站的资金周转率比较高,年利润都在40~80万元,最高峰达近100万元。1998年,农场加油站被建三江分局收回。
柴油销售统计表
(1979~1997年)
表3-131 单位:吨、元
注:1998年初被建三江油库收回。
刚刚成立的油料站,条件环境很差,措施不具体,在1984年因焊接管道排管中漏油,燃油起火,火焰二、三米高,一场大火眼看着就要接近50吨大油罐时,由保管员鞠洪秀、卞江、焊工王怀伦,计划员谢昌春等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拿起灭火器,扛起铁锹,扬沙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把大火灭掉。他们的行动受到农场党委和职工群众的赞扬。此次教训教育了油库的干部和职工,《防火条例》从这次事故后开始建立并实施。
二、煤炭
建场以来煤炭是全场职工群众冬季取暖不可缺少的消费物资,每年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用煤大约1500吨至6000余吨。主要由物资部门统一按各单位提计划统一供应,煤票结算,发送与自运相结合,农业单位生活用煤每户用煤在1.5~2吨,场部地区每户每年在2~3吨左右。1970~1979年,一直按住户人口、住房面积,供给取暖用煤。开始煤炭是从八五九的东安镇用汽车运回,后改为到建三江火车站用汽车运回,1985年以后从前进火车站用汽车运回。1995年以后,煤炭进入市场,农场物资部门就不再负责进煤。
煤炭销售情况表
(1979~1995)
表3-132
注:1995年以后进入市场。
三、配件
多年来农场一直由生产单位提报需求计划,物资部门汇总向上级业务部门申报,负责组织进货供应,同时交旧领新。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仍然由生产单位提报计划由物资部门综合组货供应。但不再交旧领新,一律实行现金购买。1994年以后用现金和实物(粮食产品)两种,签订还款协议或合同,年终一次性结算。
四、钢材
农场需求钢材是上级物资部门每年按计划面积核定供应量,每亩地0.5公斤,不足部分由农场物资部门进入市场购买,满足农场的生产需要。1995年以后钢材市场推向市场,所需钢材可到市场自由选购。
五、水泥
农场的基本建设和晒场所用水泥,全靠物资部门统一组货。其中国拨20~30%,管局分配40~50%。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水泥进货渠道放开,价格也随行就市,用户可到市场自主定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