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

第二节 粮食



  一、机构沿革
  反修营时期,没有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当时营里的粮、面、油等职工群众日常生活用品均由邢贵负责。到1979年,农场设立商业科,负责全场商业、粮食、外贸等工作。1983年初,农场设立了粮食科,吕德胜代理粮食科副科长,1984年任副科长,负责全场粮食管理、收购,并兼管外贸工作。1985年吕德胜任科长。1993年粮食科改为粮贸公司,1996年又恢复粮食科至2000年。
             历年粮食科科长更迭情况
  表3-135



  二、粮食管理
  (一)管理设施
  建场以来主要是以晒场(土、水泥)、凉棚、仓库、土粮囤、晒场机械、金属粮仓等设施为主。
  1973~1984年主要以晒场为主。每年麦收前,选一岗坡地现翻现镇压而成,有的利用上年的地块重新耙压。1978年以后农场重视了基本建设,在部分生产队投资修建水泥晒场,一般以耕地面积的千分之一的比例建造。到1984年末,全场先后共修水泥晒场23000平方米,合计345亩,占总耕地面积15万亩的2‰。
  1985年,全场大部分开发型家庭农场和一些有机户家庭农场利用所在耕地中选择岗地建造起大晒场,有的职工家庭农场为减少费用很少使用水泥晒场。加之有些部分生产队对水泥晒场管理不好和长久使用,造成水泥晒场面积逐年减少,到1990年已减少到11822平方米。到1993年以后,谁使用水泥晒场谁出费用,农场有统一收费标准。到2000年水泥晒场已减到16570平方米。其中生产队有六、十、四、八4个单位的水泥晒场全部报废。
  1973~1984年,农业生产队建造的简易凉棚,即是用杨木搭成的屋架,上面铺上树条或板皮,再苫上苇草即成。1980年以后,各农业生产队也逐步建造成永久性的凉麦棚,以木、砖砌成,上面是杨、松木数个三角架并用圆木联在一起,钉上巴板,上面再盖上油毡纸,有的改为石棉瓦,凉棚的四周有的生产队是用砖砌成围墙,既可凉麦,又可当仓库使用。1979年,上级拨款,农业生产队开始建造土粮囤,每个土粮囤大约在2.5~3米高左右,粮囤的直径一般为3~5米左右,一般土粮囤可储存粮50~80吨左右。每个土粮囤国家补贴费用1500~2000元。还有的生产队用子成粮食囤,一般都在2~3米左右高,直径一般在2.5~5米左右,上面用草苫子盖上。到1984年,农场的土粮囤和用子成的粮囤是主要粮食管理设施。
  1980年以后改变了以往晒场扬场、摊晒、入库靠人为主和机械为辅的状况,每个生产队都配1~2台扬场机、输送机(当时叫座囤机)使晒场的粮食入囤(库),由笨重的人力转为机械入囤。还有的生产队把小轮式拖拉机改为摊场机或收场机,改变了过去由人力或畜力摊场的局面。1979年开始引进了八五二农场造的清选机和上海生产的选种机各1台,1983年10月份,农场启用了建三江管局发电厂的电,从此,晒场机械由电力带动改变以往由康拜带动局面。从此,晒场除装袋、灌袋以外,其它从扬场、摊晒、收场、入库、选种、清选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农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粮食数量的增多,晒场的扬场机、入囤机、清选机等主要机械也不断增多,据统计到1993年全场清选机20台,扬场机39台,入囤机28台,精选机15台。1988年农场投资建造成四个千吨金属粮食储存仓,1989年农场又引进一套粮食烘干设备,1994年又购进30吨地重衡,当年又对原有的烘干设备进行改建,并于1988年又在粮食科的北面扩大水泥晒场2000平方米。
  草苫子、苫布、子各种塑料布等是建场以来的粮食管理常用设施。1990年以后,子和草苫子逐渐减少,普遍用各种塑料布和苫布作为粮食管理的临时性设施。
  (二)原粮管理
  建场以来,农场的原粮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执行国家的粮食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粮食规定,在确保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前提下,搞好农场内的粮食平衡、调拨、销售、结算,满足自用粮、油和饲料供应。原则是在留够口粮、种子、饲料之外,剩余部分均交售给国家。1985年以后,职工家庭农场除交够国家和农场的垫支、利、费、税之外,剩余部分可由个人进入市场议价销售。1993年以后,职工家庭农场全部实现“两费”自理后,基本实现了交够农场和国家的剩余的全部是职工自己的,可以进入销售市场。
  1977年建场之前,由于缺乏粮食管理经验,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生产的粮食只能是满足本营内的需要,各个连队都是土晒场,机械只有少量扬场机,贮存的方法只能是人工肩扛,就地穴囤。1977年建场以后,随着耕地面积逐渐扩大,粮食数量也随之增多了,农场在粮食管理上也在不断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到1984年,全场的水泥晒场已发展到23169平方米,储藏的原粮、口粮、种子、饲料的原粮仓近4000立方米,全容量可达3800吨,基本保证全场的口粮、种子、饲料储藏问题。晒场的机械主要有扬场机、入囤机为主,到1987年,全场晒场的扬场机26台、入囤机13台,各生产队的晒场机械基本配套,管理组织也基本健全。农业生产队都设晒场主任1人,粮食保管员1人,大的生产队还配备1名化验员,粮食科也重点配备了懂管理知识责任心强的青年管理人员对各生产队的晒场粮食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指导。另外还对基层粮食管理人员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到两次培训,有的是以会代训,主要由科里技术员讲解化验、保管、储藏等有关知识。同时对各基层生产队的粮食保管员实施岗位责任制,具体落实奖罚事项。职工家庭农场兴办以来,粮食管理工作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加强。据统计粮食出品率达到73.7%,比建场的1977年的18%提高了55.7个百分点。
  1986年,农场开始筹建粮食处理中心,1988年竣工开始使用。该粮食处理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50余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投资80余万元建造四个千吨金属仓,共计3600立方米;1987年,在红兴隆管理局二级厂引进G2-15型号烘干油炉一套,1996年又在佳南机械厂引进生产的改造型号的烘干煤炉,这次油炉改煤炉共投资20余万元。1986~1988年先后建造四个500吨金属粮仓,共计1800立方米;两个300吨金属粮仓,共计540立方米,后又陆续建造九个200吨金属粮仓,共计1620立方米。
  晒场的主要设备有:清选机3台、入囤机4台、扬场机1台、扒粮机2台、平板输送机4台、自动卸粮坑1个、15吨地重衡(地称)1台,1996年改为30吨。由于粮食保管设施的不断增加,减轻了基层各生产单位晒场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的质量。
  1990年以后,农业生产队的晒场粮食保管全部纳入农场粮食处理中心的金属粮仓和晒场保管,处理能力是15吨/小时,实现了粮食统一保管,减少了浪费。1998年,农场又投资760余万元建造一座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新建14个种子储藏粮仓,其中有四个金属粮仓,两个300吨缓输仓,两个100吨缓输仓,六个成品仓。两套烘干设备:其中一套是白桦生产的北大荒5HT5型油炉,日处理原粮200吨;另一套是美国西费尔斯生产的FLO-Ⅱ型全电脑烘干机,日处理原粮200吨。有800平方米精选加工车间,一台20吨电子称,水泥晒场4800平方米,土晒场700平方米。仅此种子加工厂就能满足农场种子统一供应,并能供给临近农场和地方乡村。到2000年全场粮食仓储能力达19790吨,其中31座金属粮仓就储粮18500吨。
  (三)粮食上交
  生产队的粮食,只有保管的权利,处理权由农场商业科掌握(1983年以后归粮食科)生产队的种子、饲料、口粮调拨凭商业科的调拨令。凡符合出口质量的大豆等粮食均由外贸组织出口,达不到出口的由粮食科负责组织上交国库。建场以来,农场先后曾向抚远县、富锦县粮库、集贤县粮库、虎林东方红粮库、饶河县小佳河粮库、胜利粮库、前进粮库、二道河粮库交粮。
  反修营和建场初期,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搞成本核算,对粮食的检质定价重视不够,存在着有粮就卖,卖多少钱是多少钱,不考虑价格和收入多少的问题。1983年农场成立粮食科后,注重抓了价格和质量,多交粮,交好粮,粮食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轨。1985年,全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上交粮和出口数额也年年增加,仅1988年一等小麦就占上交粮数的80%。
  定购粮是农场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每年根据上级粮食部门下达的数额必须确保。1985~1988年,农场向国库交售征购粮59555吨,平均每年上交14888吨,执行的是价外价。1989~2000年,改为向国库交售定购粮累计399696吨,平均每年上交33308吨,执行的是合同价。
  从1990年起,完成定购粮任务,又增加了一项专储指标,到2000年末累计交售78000吨,平均每年上交7500吨。
  1985~2000年,累计共出口大豆及经济作物6838万吨,据统计共创外汇1134万元(人民币)。
  1985~1991年期间,在完成国家定购粮和满足农场自留种子、饲料后剩余的商品粮,一直是由农场粮食部门统购、统管、统销、统算。从1992年起,由于国家允许粮食进入市场,农场对完成规定上交和留定种子外,允许生产队和个人进入市场自销。
               历年粮豆上交情况
               (1985~2000年)
  表3-136                       单位:吨



  注:1991年以后,上交定购粮的数都含在历年上交征购粮数内。
  (四)粮食调拨
  1、成品粮及食油调拨
  农场职工群众的口粮从1977年建场至1992年,一直是凭户口和粮食关系定量供给,执行的是场内供应价。1969年开始建点时,当时只有一名专人负责成品粮供应,各单位由司务长按月上报商业部门的粮食供应计划数额,根据商业部门批准计划,凭粮油供应本购买面粉及食油,直到1976年。1977年农场组建后,为了方便职工群众的生活,1978年,在新场部地区建起了粮油供应部,负责场直地区的职工群众的粮油供应,隶属机关办公室。1984年,隶属于粮食科。当时粮油供应,严格按照计划办事,按户口、年龄、工种执行国家定量标准。凡因工作调转或其它原因需要办理粮食关系的,首先靠户口迁移手续来办理粮食关系的迁移。粮食关系分为全国通用和场内专用两种。1993~1994年,农场按照国家对职工口粮,实行保量不保价,执行的是市场价格,粮食关系可保留的规定,农场从对职工利益照顾考虑,开始对场内职工实行定量限价供应。1995年以后,职工群众的粮油供应取销,一律由个人进入市场自由选购,粮油价格随行就市,农场的粮油供应部撤销。2、饲料调拨
  1977~1985年,饲料供应和管理由农场粮食管理部门统管统销。对公有牲畜、禽类所用的饲料,根据每月的报表情况由粮食部门定额调拨,定量供应,执行的是供应价;对私养牲畜、禽类需用的饲料,由生产加工单位议价供应。在供应方法上执行先内后外,先公后私的原则。
  兴办职工农场以后,农场的大牲畜转卖给职工个人,农场取消饲料供应。农场为了发展畜牧业,拓宽职工群众致富门路,对牲畜、禽类提供饲料地,每年都在农场改革文件中明确规定数量和标准。一般大牲畜每头2亩饲料地,母猪每头0.5亩,其他猪0.3亩,奶牛每头4亩。
  3、粮票管理
  粮票发放隶属于农场商业科,1983年以后隶属于农场粮食科,由专人管理。1988年前,由于粮票供应紧张,农场每年都用粮食换取粮票,通过粮油供应本发放。1995年以后粮油供应进入市场后,取消粮票。
               历年三留情况表
               (1979-1992年)
  表3-137                       单位:千吨



             历年粮食设备统计表
               (1978-2000年)
  表3-138                     单位:台、件



             粮豆产量上交粮情况表
               (1977~2000年)
  表3-139                    单位:万亩、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