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九章 自营经济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场的自营经济起步于职工家庭经济。1985年之前,职工的庭院经济多是自发的,经营规模小,产品大部分是供职工家庭自给自足。1985年后,随着兴办起职工家庭农场,工商运建服单位也先后落实经营承包责任制,职工中剩余劳动力和剩余的劳动时间明显增多,庭院经济作为农场全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职工群众家庭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它不仅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事情,而且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农垦总局、分局、农场都先后推出发展自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创造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外部环境,同时又不断完善各级领导组织,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格局。从房前屋后的种、养、加的千元不出院,发展到一队一品,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经营。通过上项目、建基地、树典型、培养大户促进自营经济发展。1995年以后,庭院经济指标又年年分解到各单位并列入农场生产计划之内。使职工群众的自营经济真正成为《两个风险缓冲器,科技进步的催化器,各种人材的孵化器,产业调整的调节器,奔小康的加速器,承包经营的助推器》。农场庭院经济办每年都有工作总结,表彰各类典型及先进集体和个人,并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技术培训和到外地学习参观,提供咨询服务。据统计,农场先后提供资金或低息贷款100余万元,从而使职工群众的自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5~2000年底,全场自营经济从业人员已发展到5688人,占农场劳动力总数7737人的73.5%,总产值达到26354万元,占农场工农业总产值的24.7%,人均年收入487元,占农场人均年收入的16.15%。
为了不断推进职工群众的自营经济发展,鼓励职工群众大干快上的积极性,1987年9月,农场召开首届庭院经济工作会议,党委书记赵树义、场长韩波做重要讲话,总结交流了经验,先后树立7个先进典型。农场党委提出要求各单位都要把庭院经济工作纳入领导议程,加强领导和支持,因地、因人制宜地制定本单位的自营经济发展规划。1993年7月1~3日农场召开第二届庭院经济工作会议,各单位队长(经理)、书记、工会主席、庭院经济工作典型代表96人参加了会议,先后参观了17个生产单位和38个现场。主要参观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情况,会上传达了管局庭院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学习外地5个典型材料。在会上十二队、二队、四队分别介绍经验,马中山、李金忠、王永辉、王美娟、王树文、王彦明介绍了经验,党委书记陈洪有在会上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为推动我场庭院经济上新台阶而奋斗》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三个先进单位和九个行业大户和典型示范户(其中巴庆录被分局授予饲养野生动物大王)。到1994年,各建立了三个养羊、猪基地,据统计农场为庭院经济扶贫贷款达30万元。
为了加强对庭院经济工作领导,从1987年起,由场各级工会组织负责主抓此项工作。1989年,农场又把庭院经济工作列入生产硬指标之一,农场工会开始建立庭院经济档案,各基层工会建立庭院经济账,户建立庭院经济卡。1991年初,农场成立庭院经济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会,并配备了专职干部。1995年,农场成立了庭院经济指导委员会,形成党政班子直接参与规划和指导,协调关系,筹集资金,抓典型,树大户,先后多次组织到外地参加学习,交流经验,出台种、养、加优惠政策。农场又为庭院经济办配一名兽医技术人员,庭院经济办自筹资金8500元购买一台三轮车,为各庭院经济户指导服务,鼓励自营经济发展。1997年农场重新制定了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确定把非国有经济工作的先优评比工作纳入农场劳动竞赛委员会奖优评比大本计划中。1999年,庭院经济办还对全场自营户重新建档立卡,加强对各自营经济经营户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并与基层领导签订庭院经济指标责任状,与年终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1999年、2000年分别在农场农贸大市场搞了二次自营经济成果展,场长、书记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2000年底全场自营经济已发展到84项,仅种植业就发展到19项,先后树立各类典型62人和6个先进集体,分局以上的先进个人18人,建立了6个养殖业基地。如加工业邵会臣、尹彦民,养猪大王王长山、养牛大王景雄伟、养牛行业大户王彦明、吴桂芳、个体经营者荆华、王飞,蔬菜大棚个体户乔俊霞、房地产开发王丰、赵琦等。
16年来,从扶贫入手,扶持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靠政策引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培养人才,典型引路,党政搭台,工会唱戏,党政工同念一本经,齐抓共管,专人负责,全方位服务等一系列做法,使职工群众的自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0年全场自营经济达1896户,从业人员达5688人,占全场从业人员总数7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