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团的教育与活动
第二节 团的教育与活动
27年中,团委根据农场各个时期实际情况开展了适合青年特点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在兴办家庭农场过程和全面开放开发建设时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1974~1980年,针对青年的思想情况,进行了“扎根边疆,走又红又专道路”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年逐步树立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做贡献的思想。据统计,建场以来有12名团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40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60余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有15人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有847人被选拔到机关、文教、商业、卫生等各条战线工作,有230人被选为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
1981~1993年,针对青年的特点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改革的实际,重点进行“积极投身改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贡献”的活动。13年中,有34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62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31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有39人加入解放军行列,有152人被推荐和竞争考试到机关、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工作,有186人被选为青年标兵、星火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等。
1994~2000年,针对青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发挥突击队作用”的问题。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了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农业科技活动中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为发展质量效益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车组”和“青年岗位能手”评比活动,开展“青少年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据统计,在7年中,有48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有217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31人加入解放军行列,有12人竞争上岗到机关、文教、卫生等各战线工作,有164人被选为青年标兵、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车组等。
“两采支甘”活动
1984年,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紧急行动起来,大力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建设”的号召,农场团委积极响应,组织全场团员青年开展了二次“两采支甘”活动。
“两采支甘”活动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并在全场掀起了全民“采种支甘”的高潮,全场先后两次出动近6000人次参加此项活动。二次先后共采集草种、树种140公斤,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农场团委受到共青团黑龙江省“两采支甘”委员会的表彰,2个团支部和6人受到管局以上采种支甘领导小组表彰。
青年科技示范户活动
1989~1992年,农场团委根据农场科学种田的整体安排,结合团委具体工作,每年在全场青年中开展科技示范户活动,组织各支部推荐优秀青年,学习科技种田的有关知识,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活动。4年来共发展71户,主要项目有科学种植水稻和大豆,如实施水稻移栽、旱育稀植等科学种田新技术,大豆的稀土微肥、双行深施肥等技术,养殖业主要是养羊、牛、猪等。先后涌现出管局以上王国安、王喜财、王晓杰、郑燕波等5名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
青年扶贫活动
农场团委在农场推行职工家庭农场过程中,结合农场底子薄的实际情况,1989年开展青年扶贫工作,在全场32个支部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结合青年的特点,主要帮助劳动力缺和资金困难的贫困户出义务工和资金帮助。据统计到2000年底,共为贫困户出义务工达3200个,共帮助62户实现脱贫。先后涌现出义务为职工家庭农场脱贫服务先进个人达136人次,青年王长山建起义务维修站,义务为家庭农场和周边农场职工及地方农民义务维修,无私奉献二万余元,被省授予青年标兵和十大青年企业家。
地头宣传队活动
1990年,农场团委与工会等部门组成精干的文艺小分队,结合农场三大农忙季节,把职工群众在农场改革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编成舞蹈、快板、独唱、相声等文艺节目,到各基层各地号为职工演出,有时结合劳动的场面临时自编一些三句半,得到在场职工的赞赏。这一年,共为全场职工群众演出42场次,受教育者达1200余人。
“爱心储蓄”活动
1996~1997年,团委根据分局农行、团委和爱心储蓄资金会的通知要求,在全场团员中开展“爱心储蓄”活动,为希望工程义务捐款储蓄利息达3万余元,全场共储蓄3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