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民兵

第三节 民兵



  一、民兵组织
  1969~1976年反修营时期,全营先后共建6个民兵连,其中有一个武装连。共有民兵216人,其中基干民兵72人,普通民兵144人。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后,由原来的6个民兵连发展到10个民兵连,民兵由原来的216名发展到360名,其中基干民兵120人,普通民兵240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场的民兵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中央军委提出的“控制民兵数量,提高民兵质量,坚持民兵制度,更好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指示,基干民兵的数额进行了缩减,1995年管局人武部下达给前锋农场的基干民兵编制为98名。农场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将98名基干民兵分配到所属的12单位,每个单位编制12人为一个基干民兵排,下辖3个班。同时,为了便于执行各种任务和有利于开展民兵工作,又在设有编制基干民兵排的单位分别编成12人的基干民兵班。这样一来全场共编基干民兵98人,普通民兵240人。在落实上述工作中,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民兵整改工作。
  为了进一步缩编体制,适应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1996年后,农场编制一个基干民兵连,另编专业技术分队(汽车运输连)67人,应急分队42人,场内自编混合民兵营,其中基干民兵120人,普通民兵240人至2000年。
            历年农场民兵组织落实情况
               (1978~2000年)
  表4-32



  二、武器装备与管理
  农场组建后,当年就建立了20平方米由木板结构钉成的简易武器弹药存放库。当时主要装备有:60迫击炮3门、班用轻机枪6挺、40火箭筒5具、冲锋枪27支、56式全自动步枪60支,54和51式手枪10支及手榴弹、各种弹药炮弹等。
  1980年5月,经农场研究,由农场工程队施工,在场部的东南侧盖起114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弹药库平房,当年10月30日全部搬进。其中存放各类枪炮30平方米、弹药器材30平方米、民用各类炸药30平方米,共计3个库房,门卫房是24平方米。当时门卫是张清福和韩登负责警卫工作,为确保安全先后又增加秦国明、王保恩、张广才等同志。建库几年来,由于库房四周没有建围墙,只能靠铁线网作围墙,库房的各种武器弹药放在库房很不安全。1985年2月,经农场研究,建议上级军事部门收入各类武器弹药,当年6月,总局批准把农场的各类武器弹药全部存放在八五九农场武器库,至此农场的武器库已全部撤销。
  三、军事训练
  1968年,反修营建点后,为适应边境形势的需要,全营民兵训练主要以实弹射击训练为主,按照上级要求,民兵要绝对服从司令部的指挥,民兵平时要加强军事训练,既要练战术,又要练技术,既练思想,又练作风,通过日常的训练,民兵的素质提高了。对利用地形地物,投弹、射击、单兵动作等都能掌握。通过政治教育,战备观念加强了。
  1977年建场后,农场党委十分重视民兵训练工作,特别在农场深化改革后,每年都定期研究农场民兵训练的方式、内容,并保证资金和物资。每年农场党政领导都参加实地训练和实战训练。在2000年秋季还增加在学校培训学校中学生的训练科目。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学校纪律,增加青年学生的军事知识,这次集中训练学生56人由武装部干事滕少辉亲自上课和指导训练。通过短期培训,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均好。
  建场初到1984年,每年都进行两次民兵集体训练,每次集体训练都不少于民兵总数的30%,按照上级要求,按时间、数量和科目圆满完成训练任务。武装部还抽出干事和民兵到上级业务部门到管局军训中心参加训练。1985年以后,结合农场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新形势,每年集中训练一次,按照管局人武部门的指示,由农场武装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每次训练都在30~40人之间,并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增加新内容。如1998年农垦系统部分农场遭受严重的水灾,农场结合训练增加抢险救灾的科目训练。历年的训练每次训练成绩都在良好以上。
  1998年以来,为了适应农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开发的需要,训练的重点是以实战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分队、应急分队的实际进行重点训练,多次受到农场和上级的表彰。
  每次军事训练开始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军训计划,落实训练场地和参训人员、集中教员备课、试讲,军训开始后,严格按照军人一日生活制度的办法来组织实施,坚持出早操、整理内务,早晚点名,各项活动都要一丝不苟,军训结束时,做好总结,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验收。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训练质量,使参训民兵受到良好的军事生活的锻炼,从而收到藏兵于民的实际效果。
             农场历年民兵训练情况表
               (1978~2000年)
  表4-33



  续表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