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教育 农场于1979年正式成立托儿所。当时农场配上3名幼儿保育员,由黄玉兰负责。只有6名幼儿入托,有50平方米的房屋,早送中午接回。1980年3月,蔡景云调托儿所任所长,这时幼儿增加到15名。1981年,托儿所的房屋扩大到100平方米,入托幼儿增加到30人。1982年,王文卿调托儿所任所长,农场为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又把房屋扩大到250平方米,幼儿活动基地也扩大到400平方米。同时焊接了铁栅栏、增添了滑梯和手风琴、图书、跳绳、球类等各种玩具和体育设施。保育员增加到12名,幼儿入托发展到70人。1983年,于培芝调托儿所任所长后,通过文化考核择优录取武松梅、于桂芝、李圣萍3人充实到幼儿教育行列。这个时期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有6科(即语文、常识、计算、体育、音乐、美术)基本达到合理,并且担负着一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在于培芝所长的带领下,全体幼儿教师的热情工作,当年被农垦总局授予“一类园所”,管局授予“一类园所”,农场授予“三八红旗集体”。1984年,农场投资20余万元新盖起345平方米的二层楼房。1985年以后,随着农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场人员也不断增加,幼儿入托也在不断增加,农场和各单位每年都为幼儿园义务出车、出人,为改变园所周围环境,铺路、拉砂石垫操场地面,栽花、植树等,并且还为幼儿园捐增物品和现金等。1991年,郭玲莉调任副所长,主抓教学,1992年任所长,到1991年,入托幼儿达到210人,园所内共分学前班2个,大班2个,中、小班各1个,大婴、小婴班各1个。教师和保育员共计33人,教育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创新。1993~1998年,农场先后投资增添教育和教学设备,如电子琴、手风琴、脚踏琴、组合音响、桌、椅、床等,据统计达20余万元。1999年,农场又投资10000元重新维修了园所。1992年,幼儿入托农场不再全部负担费用,由幼儿家长担负入托费用,幼儿园进行减员增效,实施差额补贴,工资与本人工作效益直接挂钩。到1998年,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先后转岗分流9人,幼儿园只有22人。虽然人员减少,但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热情高、钻研业务,在6科教育和教学方面都在不断创新。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幼儿教师们曾先后到分局、总局、佳市、哈市、天津、北京等地短期培训,学习业务知识达94人次,共投资40900元。先后有24人次,受管局以上表彰和奖励。从1994~2000年底,每年幼儿园都组织“六一”、“七一”、“春节和元旦”大型文艺活动,并参加农场组织的文艺汇演,曾多次受到农场表彰和奖励。1999年,被农垦总局授予“一类园所”。
1985年,农场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来,全场幼儿园出现四种情况:
单位自办
这类幼儿园招收6岁以下婴幼儿,大多采取农忙办,农闲散的不定式,办园经费由家长拿一块,单位补一块的办法解决。
个体办
1998年,原场直幼儿园教师陈玲玲办起了前锋农场第一家个体幼儿园,当年招收3~6岁幼儿30多人,迄今为止,仅场直地区就办起个体幼儿园2个。
学前班
1991年,场直幼儿园就附设学前班,作为一年级预备班,开设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6门课程,还进行礼貌、品德、行为规范等教育。当年开始2个学前班,到2000年,共为前锋小学校输送717名合格生。每年学前班毕业后都组织欢送大会,演文艺节目,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向新的学习生活。
场直幼儿园
1979年,成立托儿所,1984年改幼儿园。场直幼儿园先后由机关办公室、农场女工委员会,教育中心三家管理。1987年,国务院颁布《幼教工作条例》后,
1988年纳入了教育中心管理,幼儿教师享受国家教师待遇。幼儿园设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管理员、炊事员、更夫等负责对幼儿全面教育、教学及全面管理工作。
历年所长园长更迭表
表5-3
幼儿教师论文获奖表
(1992~2000年)
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