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 1969年,反修营的老职工陆续把家搬来,适龄儿童和正在上学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营长吕元东、教导员朱祥信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开荒、要安家、更要办教育”。陆续在一、二、三、四、五、六个队和营直建起了7所小学校。由于当时上学的孩子少,办班规模不够,生产队只能办复式班,没有固定的校舍,只能用职工的屋子和食堂或餐厅当临时教室上课。当时只有二连、三连盖起简易的木板房,当时营部学校有7名教师。一队学校王明老师负责,二队学校黄克君老师负责,三队学校李文华老师负责,四队学校张丽英老师负责,五队学校黄文菊老师负责,六队学校张华老师负责,全营的教师大部分都先从知识青年中抽调的,还有一少部分是老职工和干部子女选调上来的。
1972年,全营共有1~6年级学生109名,教师13名。1973年,6个连队的学校都先后盖起简易校舍,都有了固定的学习地点。营部学校是借用抚远县干校3栋13个房间,除了两个房间用于教师宿舍外,其它都用作教室和办公室。营部学校自然就成为反修营的教育中心了,连队教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或星期天经常来营部学校学习、听课、交流教学和教育情况,相互交流教育和教学情况。这年底,发展学生159人,教师25人。1976年,全营已发展学生255人和30个教学班,教师54人,校工4人,行政领导3人。
农场组建后,1978年8月,在场部东侧盖起了400平方米平房,作为小学教室用,农场成立“前锋职工子弟小学”。小学老师由原来的二十三团六营和反修营的教师组合而成。农场子弟小学有小学教师7人和5个教学班(1~5年各一个班),场直子弟校共有学生139人。全场共有学生451人,其中生产队有学生312人。生产队大部分是复式班,全场已发展到10个教学网点。1982年全场小学生已发展到1175人(含职高两个班93人),场直小学校学生已发展到333人,生产队小学生842人,小学教师61人,其中场直子弟小学教师11人,生产队教师50人。
1985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不断增加,全场小学生876人,编为75个教学班,其中仅场直小学就发展到8个教学班,生产队学校已发展到67个教学班,全场小学老师已发展到48人。全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9.2%。
1986年,小学改为5年制,由于各生产单位校舍不够,经农场研究决定集中办学,可以节省办学资金,又能便于提高教学质量。把各生产队的办学网点5年级学生都集中到场直小学校读书。农场先后投资近10万元维修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和食堂,并增设桌、椅、床等物品,并增加管理人员对在校住宿学生服务与管理。全场小学生已达709人,其中场直小学生320人10个教学班,全场有13个网点,小学教师48人,其中场直小学教师22人。在校住宿生26人。
1991年,农场为改变教学条件,当年新建一幢教学楼,四年级以上的小学都搬到楼房。农场又决定加大集中办学力度,把13个网点生产队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集中到场部小学。全场小学生已达到1016名,其中场直小学生798名18个教学班,在校住宿生86人。全场小学教师54人,其中场直小学教师36人。
1998年,农场改变中小学合在一起的教学现状,专为小学盖了一幢教学楼,全场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进教学楼内,全场小学生是971人,在12个教学网点中有54个教学班,其中场部小学就有18个教学班有学生774人。
1999年,农场为改善全场学生住宿条件,开始筹建中小学生宿舍楼,到2000年,全场小学生已发展到1052人,在12个教学网点中有57个教学班,其中场直小学就有24个教学班有学生830人,在校住宿生有120人。教师是85人。
历年小学五率情况表
表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