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德育

第五节 德育



  1984年,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形成德育工作三条线。一是党支部、党员,发挥支部的核心和党员模范作用;二是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教研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少先大队辅导员、团支部干部的各项活动,发挥全方位教育作用;三是少先大队、小队、团总支、团支部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作用。
  199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通知,农场教育中心进行研究并做了统一安排,经十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教育。根据各科教学不同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渗透,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为此,一是加强教师备课,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并精心设计教案和板书层次及重点;二是加大学校领导和教研员听课数量,督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按照德育要求去落实。
  利用节假日寓德育教育活动中。如3月5日纪念雷锋日,每年开展学习雷锋活动,3月8日的“三八妇女节”,3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5月4日的“青年节”,7月1日的“建党纪念日”,10月1日的“国庆节”等开展集体或个人做好事活动,开各类画展、专题演唱会、学英雄事迹评比演讲会,主题班会,办广播、出板报,走向社会做好事、为贫困生献爱心、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等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升国旗和升国旗例会教育。各校坚持周一升国旗周六降国旗和国旗下讲话的例会制度,围绕“国情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校训、校风、学风、“守则”等分成若干讲,由校长、书记、教导主任、班主任轮流备课,每周一讲,增强了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前锋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做好德育工作的“六化”制度。在德育教育为首,(德智体美劳)的原则前提下,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目标层次化、内容活动系列化、德育方式形象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德育工作网络化。把德育、素质、创新三方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每年评出的三好学生逐年递增,在教师和学生中涌现的好人好事,每年都在2000至3000件,受到社会的好评。现在学校良好的风尚蔚然成风,随手拾起身边垃圾的环保风尚;爱校、爱场集体风尚;拾金不昧、帮助军烈属和孤寡老人的助人为乐风尚;朴素勤俭、自立的节约风尚;抵制“法轮功”歪理邪说的斗争风尚;献爱心为贫困生捐资助学的无私风尚;手拉手帮助后进生进步的团结风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