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自1991年,农场被农场总局授予“文明单位”以来。全场上下群情激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紧紧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两个成果一起要,从而使全场文明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截止到2000年底,在全场31个行政单位中,文明建设达标19个,占61.30%,其中获省卫生文明村和文明单位各1个,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和文明单位各2个,分局级文明单位9个,农场连续10年保持总局级文明单位称号。
  为了深入广泛地开展好文明队的创建活动,农场于1990年成立了以场长、书记为组长,以农场副职领导为副组长,以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具体办事机构。1993年与宣传部合署办公,改称为文明办。1996年,农场成立街道办,下辖1个环卫队,纳入文明办管理。无论体制如何变化,全场抓文明建设的力度没有减,为了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进度,农场还于1998年,加强对环卫队管理力度,从人员、车辆等重新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对场区环卫、供水、排污的统一管理。
  农场抓文明建设基本经验是:第一是加强领导,纳入行政,党委主管干部责任目标进行考核,把真抓实干贯穿于文明建设的始终。第二是突出重点,以培养造就“五有”职工队伍为目标,把提高企业全员素质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第三是立足场情,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把活化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始终。第四是综合治理,不间断的强化专项打击和专项治理力度,把安定社会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
  农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可归为四句话:行动上全场步调一致没有死角,方法上采取提档升级不断进取,内容上重点讲究实效,系统灵活,重点通过投资主渠道多元化建设场区小城镇和生产队。
  1985~1990年,全场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和“三优一学”(即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学雷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农场提出从七个方面加强文明建设工作:(一)搞好环境建设,美化职工生活;(二)搞好治安工作,建立优良秩序;(三)搞好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四)搞好思想建设,提高职工素质;(五)搞好公益事业,大力发展教育;(六)发展个体经济,增加人民收入;(七)搞好生产建设,发展农场经济。到1990年底,全场累计涌现9个“文明单位”,三队被授予分局级“小康文明单位”,物资库,车队被分局授予“文明单位”。
  1991~1995年,为适应农场经济体制和领导体制改革的需要,侧重加强了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建设,自上而下的开展了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和“两自”教育,组织了“信守合同完成指标、搞好上交”等活动,截止1995年底又有六个单位跨入文明单位行列,公路站、交通科跨入分局(管局)文明单位行列。
  1996年农场制定了5年文明单位建设规划方案,提出“五赛、五比、五好”评比竞赛活动。“五赛五比五好”的内容是:一赛生产发展,比治穷变富,职工生活好;二赛科学文化,比治愚变聪,科学种田养殖好;三赛社会秩序,比治乱变安,综合治理好;四赛服务质量,比治差变优,党群关系好;五赛环境卫生,比治脏变美,场容队貌好。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即(一)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开发,走发展的思想教育;(二)深入开展“三五”普法教育,提高以法治场的水平;(三)继续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注重职工队伍科技建设;(四)加大发展品牌农业,争取再创农场辉煌,(五)实施优惠政策,开展多渠道投资主体,积极推进农场小城镇化建设。
  到2000年底,据统计累计评出农场文明单位标兵239人次,文明单位31个,公路站、十三队被晋升为农垦总局文明单位,交通科,被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十三队被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小学、粮食科、第九生产队被晋升为分局文明单位。1999年,场部的两个文明建设被农垦总局、分局评为垦区先进场部达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