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

第三节 医疗



  建场初期,科室尚未健全,一些医疗设备都不充足,医护人员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及农村赤脚医生来场后才转正的,没有系统正规学习,医技水平低。辅助科室还不能开展工作,X光化验只能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常规工作,门诊和病房还不能分开。到1980年,病床才有6张,到1982年才发展到25张,病房与门诊分开,农场先后送外地培训和进修及医院组织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学习,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但一些常见病可以进行处置,一些较疑难病例也能在本院进行治疗。从1984年开始医院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正规管理和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攻克一些疑难病。经过1984~2000年的16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求发展之路。职工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趋完善,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以职工医院为基地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全方位的卫生服务体系,初步满足了场内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医院获得了发展和提高。外科从1990~2000年收治病人1389例,进行重大手术216例,有四肢骨内固定、颅内血肿清除术、胆切除术、胆总管引流术、肝脾破裂修补术、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隔肌破裂修补术、大血管神经断裂吻合等大手术;内科从1990~2000年共收治病人956例,收治流行性出血热275例,并在抢救措施上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抢救危重病人548例,成功率95%,对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抢救,各种中毒的急救等措施都总结出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妇产科可以开展子宫切除手术、剖宫取胎术及各项节育、绝育措施的手术;在护理工作方面,也摸索出一条整体护理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单纯地护理疾病为主,护士只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输液等,因此,人们错误地认为护理工作不需要什么学问。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对人们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护理工作开始走向以护理“人”而不是护理“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使护理的服务方向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护理扩大到社会护理、从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为适应国情、场情,1998年医院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全体护理人员订购了大量的有关整体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的书籍,组织护士学习、备课、讲课,不断从中吸取经验。从患者入院开始,介绍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疾病方面的有关知识对术前、术后的病人进行指导,出院后给予出院后的康复指导,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了解了有关疾病的知识,还知道了出院后应注意些什么。这样不仅使护士加强了自己的责任心,促进学习的热情,还使护患关系更加深了一层,有什么事和困难都愿意和护士说,护士能及时给予解决,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危重症的抢救中,做到及时制定护理计划,按计划实施,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有如家的温暖,使无数患者转危为安。通过了3年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不仅得到社会上的公认,对护士也是触动,为适应这一系统化整体护理,他们都在不断学习护理的业务知识,提高护理工作能力。
                 重大病例记载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
  1993年12月24日,二道河农场郭万发患一氧化碳中毒急诊入院。入院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呼吸极度困难,四肢软瘫,厥冷,立即给予气管切开,吸入氧气,采取降颅压,给中枢兴奋剂和血管扩张药,促进脑细胞代谢及人工冬眠等。第三天,病人逐渐清醒,表现为目光呆滞,频繁呕吐,失语,上下肢无自主运动,第四天,病人神志转清,能正确回答问话,双上肢及双下肢能自主运动,经过12天治疗,恢复出院。
  脑出血
  1998年10月22日,工程队的一位家属任金荣因昏迷急诊人院,经临床检查及腰枢穿刺,诊断为脑出血,抢救小组立即采取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控制血压,预防感染及对症处置,患者于第七天清醒,但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肌力为“0”级,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脑超声治疗,配合针炙等综合措施,治疗36天,未留任何后遗症痊愈出院。
  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
  1999年12月30日,绥棱县来农场水稻种植户郭树海,因频繁呕吐,意识模糊,无尿,急诊入院。临床检查诊断为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后期,经采取紧急措施,病人进入少尿期,少尿期病人尿量最少24小时为450毫克,持续时间长达5天,几经反复,医治24天,痊愈出院。
  颅内血肿清除
  1996年7月27日,农场十四队职工高中发驾驶摩托车翻车,急诊入院。入院时呈昏迷状态,躁动不安,诊断为重度脑挫伤,颅内血肿,要挽救病人生命,就得清除颅内肿,外科立即开颅一探量,在右颅顶部硬膜外清除血肿50克,手术中见脑组织广泛性水肿,给予降颅压、止血,预防感染等综合性措施,经过20天医治,痊愈出院。
  脾摘除膈肌修补
  2000年8月30日,分局畜牧处邢继平因车祸,急诊入院,经诊断,脾破裂,膈肌破裂,脑震荡,肋骨骨折,病人呈现失血性休克及腹膜炎体症,在备好血源的情况下,立即腹部探查,打开腹胫,吸出血清液2800毫克,探及脾脏多处挫伤,给予邓常规切除,见膈肌破裂长8厘米,给予间断缝合,行胸胫闭式引流,手术中输血1800毫升,手术后给予胃肠减压,止血,预防感染等措施,手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
  坯疽性胆囊炎切除
  2000年9月17日,农场工程队卢殿臣因右上腹触及一包块伴有疼痛而入院,经“B”超探查,胆囊为13.3×4.6厘米,壁厚0.4厘米,胆囊顶部可见0.6百米大小的强回结节,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打开腹腔后见胆囊呈紫色,高度肿胀,长约20厘米,直径5厘米,内有结石、总胆管扩笔1.5厘米,内有泥沙样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后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胆石症,总胆管泥沙样结石,手术后第8天刀口间断拆线;第15天关闭T型管,无不适感,医治20天,痊愈出院。
  肝下脓肿诊治
  1990年6月19日,王振海因患阿米巴肝脓肿入院,入院后转高热,达40℃,肝部迅速出现弥漫性肿大,质中等,肝区持续巨痛不止,其病灶位于右肝下方,呈单腔脓肿。经过实验室检查和B超、CT、AFP等先进诊断仪器检测,确定为右肝下脓肿,是一例混合性肝脓肿。
  经过采取病因治疗,肿汁引流或抽吸,支持疗法及并发症预防,病灶很快平稳,脓肿未空破,其转归良好,住院50天痊愈出院。
  该病例的诊治者陈瑞宝撰写一篇《肝下脓肿诊治探讨》论文获国际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