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收入与住房
第二章 物质生活
第一节 收入与住房
建场24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是工资额不断增加。1977年之前,职工基本工资为24、28、32元不等。由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成为阻碍农场建设的不利因素。当时曾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老32,少32,溜溜哒哒也32,满头大汗也32”,充分反映了当时工资制度的弊端。自1979年以后,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先后实行了基本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联产计酬,利润分成和效益工资等分配方案,打破了大锅饭,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24年来,因多次调整工资,增发有关工资性补贴,人年均工资总额由1977年的458元上升到2000年的3014元,人均增长2556元。
二是家庭副业收入增加。家庭饲养业由1984年的8项到2000年底发展到36项。全场从业2248户,从业人员3435人,年收入均近200万元。
三是个体经济迅速发展。由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量转岗人数不断增加,推动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个体经营者由1984年的36人发展到2000年底5688人。职工个人在银行存款1984年共计40万元,1988年194万元,1990年525万元,1996年1599万元,2000年底2691万元。2000年人均存款2297元。
职工群众居住条件到2000年底发生了明显变化。本地区住宅多为座北朝南的平房建筑。建点时期,居民多住马架子、简易草房、土草堡垒砌或木垒砌的房屋。境内道路多为土路,质量差,翻浆路多,“差板”路多,通行困难,各生产队居民外出一般乘胶轮拖拉机。逢雪大、雨多,就不通车,有时长达半月之久。有急事夏天步行,冬天用履式拖拉挂推土铲牵引爬犁式拖车强行开路。1979年后,农场成立护路队,使公路状况逐年好转。
农场因地处平原,一些建材都需要向外地购买,成本高给农场基本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建场初期,急需解决住房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快速突击的办法,大量建筑土木结构房屋,有土坯、拉哈、木垛、板皮等多种房屋。1980年,全场共建22558平方米的房屋,其中砖瓦结构2998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13%,人均住房面积6.8平方米。1986~2000年是建房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砖瓦房结构为主,土坯、拉哈结构房屋先后被淘汰,代之以砖房、楼房。室内粉壁、高窗,豁敞明亮,各式新颖装潢,每栋房一般分为六户、四户、二户、独户格局不一,室内设计规格不等,一般分为大小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等。从1988年房改后到2000年,全场新增住房134576.96平方米,人均住户11.62平方米。仅场部在1997~2000年实施多渠道投资建设6.7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5万平方米,近3000人搬进楼房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