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节日
第二节 传统节日
春节(初一)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大团圆的节日,也是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节日。
据资料载: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一年的劳作在岁尾年初之际,用收获物来祭祀各类神灵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从汉朝就开始形成了社会风俗。因此,农历春节带有浓厚的农耕时代特点。农家过春节仍然要给装粮的仓房、器皿贴上“五谷丰登”的专用语红贴。春笺、春联中祈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人财双旺等为主要内容。
以前,人们都把春节叫过年,正月初一叫元旦,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后来有了公历,有了公历新年,也叫元旦。公历、农历两元旦不好区别,于是就把农历元旦改叫春节了。
农历除夕,从老人到儿童,人人都从里到外换上自己最为喜爱的新衣服,家门上都贴上大红对联,图个来年的吉利。最为具有传统特色的是贴“福”字、对联,大门两旁和房门两旁及室内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的特点。“福”字都是红底金字或黑字,还有的倒贴,取“福到了”之意,进入市场经济后,春联的内容又增加了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内容。总之贴春联是节日里的全民文化活动,几乎家家皆是。据说,最早的春联是用桃木刻的图案,叫桃符。挂在门两边是避邪用的,后来演变了祝贺新春的对联。
年三十那天,家家都在(下午的3~5点之间)晚饭上摆上丰盛酒宴,全家围坐吃团圆饭。晚11点至12点,鸣放鞭炮,煮饺子,进食以示辞旧迎新。家家都沉浸在一派欢乐喜庆之中。次晨(大年初一)仍然吃饺子,子女开始给老人拜年,老人也给孩子压岁钱。也有的人着新装开始外出拜年了,到谁家先称:“某某过年好”,或者相互见面互问对方:“过年好!”等,到谁家坐客都是尽情欢乐,畅谈一年的生活和工作。看电视、打扑克、下棋、玩麻将等活动,通宵达旦。特别是在年除夕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更是大家喜欢的节目。大部分人家习惯在正月初三开始走访亲友,热热闹闹,相互恭贺。正月初五,开始会客,亲朋好友在一起,欢叙小酌。
人们为了使年过的更丰盛,都习惯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过年的食物,如米、面、油、各种调料和鱼、鸡、肉,各种海鲜及各种能储藏的鲜菜等。在正月十五之前,亲朋邻里互赠礼品和集会就餐。有的新婚小青年带着礼品互到双方老人家拜年,以表示对老人的养育之恩的报答。1984年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农场每年都在场部地区组织团拜,农场工会还组织文艺汇演、群众喜欢的秧歌、各种游戏活动等。有关部门还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和召开各种类型的茶话会等。亲朋好友之间也相互串门拜年,祝贺新年吉祥如意,恭喜发财,农场领导在除夕晚上发表电视讲话,除向全场人民拜年外,还提出在新的一年中的奋斗目标。自1995年以来,人们相对减少面对面的互拜,开始用电话或用移动电话相互拜年了,有的在电视台的点播栏目上给对方点播歌曲。赠送贺年卡等,拜年的形式也逐渐增多。春节期间,农场一般放假10~15天,公共场所都装起彩灯,插上彩旗,挂上大红灯笼。农场领导带上一些礼品到节日期间不休息的单位和部门,向坚守岗位的职工表示慰问。
在近几年来,晚辈、儿童给老人拜年,一般老人还是给“压岁钱”,还有一部分老人给买些科学书籍和儿童适用的物品,钱和物品多少视自己经济状况多少不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天晚上,农场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并在门前挂上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天一黑孩子们即开始放各式烟花,到处呈现出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的场景。1987年的元宵节,农场在机关前面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焰火晚会,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五颜六色的礼花相继腾空而起,各式各样的焰火争奇斗艳,将场部地区的夜空映照的五彩缤纷,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成群结队的群众前来观看这一壮观景象,连附近生产队的职工群众和农场附近农村老百姓也特地赶来观景。
农历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俗称为龙抬头之日。农场有部分居民在这个节日里“剃龙头”,食猪头,吃饺子以示庆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内地民俗有许多讲究,以表示纪念。农场居民以食蛋、粽子为主庆祝,给死者扫墓。有的家庭还有采集艾蒿到野外洗脸、做五彩葫芦的风俗,意为驱邪。
农历八月十五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也叫团圆节,仲秋赏月群众中已不多见,吃月饼的习俗尚存。每到这天晚上,多数人家改善生活,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和西瓜,欢度仲秋之夜。亲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月饼表示祝贺。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相传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农场有一部分群众吃腊八粥的习惯。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有祭灶神之习俗,现已消失。在这一天里,多数群众有改善生活和打扫室内卫生的习惯,粉刷墙壁等,干干净净迎接春节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