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婚丧
第四节 婚丧
少数民族人口农场甚少,长时间受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如今的习俗,多随汉族。
一、结婚
汉族
建场后,农场男女大多数自由恋爱,相处几年双方产生爱情之后,一般都征得父母同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由男方家长操办,摆上几桌酒席,将亲朋好友请来陪女方宾客,俗称“相门户”。到了结婚年龄后,到民政局办理结婚证书。(1990年以后又增加办理“计划生育”一项)再由男女双方家共同协商择节假日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男方家中(也有在女方家中)举行婚礼。婚礼形式一般有三种:
(一)集体婚礼仪式。1988年,由工会、妇联、团委联合举办一次集体婚礼,集中了数对青年男女在同一天在同一地点(机关会议室)举办集体婚礼仪式。农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人员及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到场祝贺,大家吃喜糖、抽喜烟等,新郎和新娘相互赠送纪念品,代表讲话等。婚礼仪式后由男方家长将新郎和新娘接回家中。这种婚礼简单庄重、情趣健康,不带迷信色彩。
(二)家庭婚礼仪式。新婚吉日晨,一般男方选派亲朋挚友乘车到女方家,将新娘和送新娘的亲人接到家中,举行结婚典礼仪式。新婚典礼仪式由司仪(一般由单位领导或善于言辞的人)主持,大致分下列几项内容: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父母三鞠躬;夫妻对拜、相互赠送纪念品、新娘改口、老人给改口钱;主婚人讲话的内容大致都是向新婚夫妇提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努力工作等希望;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及做些有趣的活动等;新郎新娘入洞房。入洞房后,新娘有坐福、洗手、梳头等仪式。最后来宾集会在一起喝茶、抽喜烟、吃喜糖等共入酒席。
(三)旅行结婚。男女在爱情上自由选择,恋爱成熟,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后,带着结婚证和身份证到大城市或旅游胜地观光游览。在旅游胜地,游览山水,名胜古迹,顺便购买些新婚用品。旅游回来后,选个良辰吉日把亲朋好友请到一起,以喜糖、烟和茶水、酒席招待来宾。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新思想、新观念的树立,青年的恋爱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80年代初,青年的恋爱一般在两者中间,都有一个中介人牵线搭桥,先以交朋友的身份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了解,然后成家立业。
进入90年代初,青年人伴随着改革的大潮,他们逐渐多情、重情,使恋爱婚姻内涵变得丰富。在林荫里,小河边、马路上、路灯下、影院里、舞厅里等地,常常可以看到一对对情人在一起畅谈,共同构划未来生活。传统的恋爱情景已较少见,多数青年人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各种交际而结合越来越多。
结婚消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订婚仪式上,80年代一般婆家给未过门的媳妇101元钱的小红包,其含意是“百里挑一”。到90年代经济稍好的婆家一般给1001元的小红包,意思是“千里挑一”。
80年代,结婚时兴请客摆酒席,一般就是十桌左右不等。到90年代后,青年结婚仪式越来越显得庄重、阔气、豪华。也有一些繁多的仪式。如新郎接新娘时,一般都是女方的老人给新郎改口钱,一般数额为88.8元,意思是“发、发、发”,新娘到婆家时,老人也给新娘181.8元的改口钱,意思是:“要发、要发”。
结婚消费也是逐步呈上升趋势。由80年代的几千元左右上升到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青年男女结婚,一般男方要准备房子、家俱、家用电器及成套被褥、服装等。条件好一点的还要给新娘“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女方娘家陪嫁装品也相应提高档次,一般有彩电、冰箱、电风扇之类高档物品。亲朋挚友送贺礼的标准一般在50、100元不等,多者可达数百元之上。近几年还出现过大操大办现象,讲排场、摆阔气、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从十几桌发展到二、三十桌不等。迎亲的豪华小轿车、中型客车由几辆到十几辆不等。为此,农场有关部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婚事简办。并采取行政措施,严令禁止大操大办,婚庆活动不得使用公车。
朝鲜族
农场朝鲜族人数不多,居住在场区和部分生产队。
由于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受汉族的习俗影响,其习俗在相互融化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在60年代前,朝鲜族严禁本民族女青年与汉族通婚。子女婚姻全由父母包办。80年代后,打破了鲜汉不能通婚的界线,男女青年自由选择生活伴侣。
满族
满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也尽由家长包办。结婚仪式,别于汉族是行磕头礼。婚后第八天新郎新娘共同回娘家会亲、第二天返回,这就是俗话说的“去八站九,两家都有”。如今农场各少数民族的习俗均随汉族,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二、丧葬
汉族
70年代以来,老人去世,男女都洗头洗脚、梳头,男的一般穿青布衣,女的一般穿兰布衣,木棺收敛,一般停放三天。子孙跪在灵前哭丧,亲朋好友前来凭吊,并带黄纸、花圈等,表示哀悼。子女很少穿孝服。只是臂带黑纱胸前佩戴白花。用车拉棺木,由子女执灵头幡在车上前边带路,亲朋好友乘车随后送灵,沿路撒纸钱。埋棺时一般为子女先将土置于棺木四角,然后众人起动土。7日后,子女到墓地“圆坟”。90年代后,一般都用砖垒成墓,棺木放在里面,并立碑。
凡为农场(兵团时期)建设做过贡献的人,死后农场都为其开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首先由单位领导或生前友好简介死者生平,颂扬死者做出的贡献,然后沉默致哀。死者以厚棺殓之,追悼会结束后入土埋葬。有的子女在墓前立碑以示敬意和怀念。
80年代后,凡老人去世,子女均不穿孝服,即臂缠黑布或胸前戴小白花,送殡时以车为主。安葬后回来都吃上一顿饭,以示对大家的谢意。在近几年(1994~2000)老人丧葬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送葬的大小车辆不断增多。
朝鲜族
朝鲜族老人去世后,入棺在家停放三天。出殡时,棺木只许过一道门,如有两道门,必须从窗户抬出,抬出后将棺木放在轿子里,由8人抬。子女亲属跟在后面护灵。下葬时,先由长子抓起三把土放在盖棺上,表示亲送死者归阴。埋后,地表堆成坟墓,亲属绕墓三圈,表示依依不舍,最后向参加动土送葬的人磕头致谢。
朝鲜老人一到60岁,就开始准备后事。一般男的长袍三套,女的裙子三套,还有被褥、棺木等。老人去世后,在家中要塑偶像供起来,每逢节日,要做些美味佳肴供之,以示对老人的尊重与怀念。平时对偶像给烟酒。偶像一般为三年,现已改为三天。
满族
满族老人去世后,一般在家停放五天,以示对老人的敬重和依依不舍之意。出殡、引魂、抬幡、护灵、烧纸与汉族习俗相同,只是出殡时亲友要送至村外,直系亲属要送至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