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方言

第四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第一节 方言



  农场虽地域偏僻,人口较少,但人口来源广阔。由于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使用语言几乎囊括了汉族大部分方言,30岁以下有文化的青年人,其中使用东北方言的约占80%以上,其中使用普通话的有20%左右。方言中又以使用“东北话”和“山东话”、“四川话”居多。
  农场现在常使用的部分方言:
  奶奶(祖母)、妈妈(母亲)、棉袄(棉衣)、爷爷(祖父)、爸爸(父亲)、皮袄(皮大衣)、姥姥(外祖母)、土豆(马铃薯)、结巴(口吃)、老爷(外祖父)、香瓜(甜瓜)、苞米(玉米)、毛嗑(向日葵)、青酱(酱油)、手巴掌(手套或手闷子)、中(行的意思)、小嘎(小孩)、老疙瘩(排行最小的)、联桥(亲姐妹之间的亲戚关系)、黄豆(大豆)、耗子(老鼠)、长虫(蛇)、老伴(老妻)、疯子(神经病)、老抱子(母鸡)、跑腿(单身汉)、埋汰(不干净)、窝囊废(无本事、无能)、干啥(做什么)。
  兵团时期,各大城市知青语言特点各不相同。
  上海话有清浊音字母的区别,发“冻”和“洞”读音不同;北方话的语言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音,如“洞”和“冻”读音相同。
  北京话语音标准,土话成份较多。语音纯正、清脆、明快。语音最大特点是儿化音多。如“花儿”,给人听觉是“欢儿”的音。土语丰富,如说“跑了”,就有“颠了”、“撒丫子”等说法,小孩子随便吃点东西叫“楷点”,少吃一点叫“垫巴垫巴”等等。
  天津话口头语多,明显的就是同东北语言特点一样,平卷舌字分不清。如“三”读成“山”,“什么”习惯说成“嘛”,“有什么”说成“有嘛”。
  东北话发音粗犷直率,无余音、尾音或颤音,特点表现为平卷舌字音分不清,“支”“翅”“师”“资”“此”“思”混淆,如“热”读成“夜”的音,“肉”读成“又”的音。哈尔滨人称“最”为“贼”,如“贼好”、“贼多”、“贼棒”等。
  南方各省籍群众均说东北话,但仍保留有原方言基音。
  部分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汉族地区,有的还能记本民族语言,有的只会说汉语了。
  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只有极少数留农场,上海、天津、北京话趋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