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芒
宋新芒
宋新芒(1931.6~2000.1) 1931年6月6日生于陕西省辉县东大街27号,高中文化,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里曾担任通讯员、文书、军务见习参谋,军务股参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复员转业来北大荒后曾担任过基建队副队长,生产队长,兵团时期任连长,1979年农场成立后任基建科负责人、基建科长。
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30余年里,不论是当工人,还是当干部,不论在开发初建时期,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场时期,他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去工作,曾先后受通令嘉奖多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农场、管局授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劳动模范。1981年,被农场总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2年6月退休,2000年1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9岁。
1958年,老宋转业来到乌苏里江畔的八五九农场,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他吃苦在前,样样工作走在前面,1962年,被评为五好干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宋受到了极“左”路线的冲击,批判他满脑子都是小麦、大豆和玉米,免去了他生产队长职务,有人还提出要开除他党籍。虽然他当时的心情很沉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他始终坚信党和党的干部路线,在两年的下放劳动中,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标准在生产劳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1971年,被定为“犯了严重错误”的人。同时派他参加第一线开荒生产,虽然此项工作非常苦,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始终坚持在开荒第一线,每年都和同志们在一起,克服蚊虫的叮咬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等。1978年10月,组织上给他撤销了错误结论,又重新上任到新建四十一连任连长。为了搞好连队规划建设,他走访职工调查研究,规划连队蓝图,制定方案。在日常生产中既是指挥员又是一名战斗员。在春播时他和职工们一起站播种机,收获时,哪里需要人他就到哪里并抢重活干。脱坯、搞水利他和职工一样分定额,因新建点,缺少房屋,老职工一时不能搬上来,为了尽快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入冬后,他主动负责上山伐木工作,年已快进半百的老宋和青年人一样在山上住帐篷,喝冰水,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参加劳动。规定劳动定额3人一组,一天完成够一台车的任务就可以。而老宋自己找一位工人,两人一组每天完成3人的同样定额。在元旦、春节前夕,他先后安排青年和职工回连队,可他自己却留在山里,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春天撤点。
1977年8月,组织调他到新建场部的指挥部工作,当时建场指挥部设在一个小爬犁房里,离他家的四十一连只有4里,为了工作方便,他还是把行李搬到了指挥部,一心扑在测绘和施工上。和工人们一起,昼夜紧张地劳动,检查质量,纠正施工中的误差。仅用4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当年上冻前盖起1600平方米的场部办公室。第二年春(1978年)农场为了扩大场区建设,施工一开始,他又舍了小家,把自己行李搬到工地上,和施工队的同志们一起住在帐篷里,生活和劳动在一起。为了不耽误施工,他还经常外出联系施工材料,因当时道路状况不好,有时乘车往返颠簸几百里,从不叫苦。在建职工医院时,场办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两次装运劳动,每次都要干到12个小时左右,大家见他年纪大了,平时工作又那样累,都劝他不要参加了。但他得知早2点半装车时,还是提前赶到工地和大家一起装车。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常说:“要建设边疆、建设好农场,不学习不行,学习和奋斗是分不开的,只有掌握好驾驭生产的本领,才能适应农场发展的需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0余年,他由一个拿枪的战士逐步成长为生产上的行家里手,既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又学会了机务、农业、后勤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管理经验,在红与专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早在60年代初期,老宋当队长时起,他就开始写生产回忆录,他坚持实践是第一观点,记录着每天的情况,把天情、水情、灾情及各种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每年粮豆产量对比等进行详细记载,特别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田间作业标准、基本建设用工、经营管理措施等他都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资料,到1986年就写下了十多本生产日记达40余万字。他非常珍惜过去的经验,又十分注意反复实践。有一年秋天收割大豆,因地不平只能用人工割,他没有按以往经验下定额,而与技术员两人先试割两天,才确定了定额。做到既合理用工,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按时完成了秋收计划。
老宋干一行,学一行,干好一行。他刚来北大荒不久,组织考虑到他曾在部队干过一年营建工作,让他到基建队当技术员、副队长,对这一行老宋并不是内行,他考虑到既然组织决定了,不会干学着干,从干中学。由于他虚心好学,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建筑行业的基础知识,他到农业连队,大胆实践,亲自设计、测绘、指挥水泥晒场施工,自力更生建成20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在建设新场区过程中,他又靠自学,刻苦钻研,带着两名青年,解决了许多设计上的难题,在建设新型的农场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他又在自学《三角函数》、《工程力学》等书籍。
老宋一心为集体,从不因私事而影响工作。多年来,他很少休息星期天和节假日,在连队时职工放假,可他却经常到生产队各处看一看,考虑下步的工作安排等事宜。在机关里,他看到工地施工紧张就放弃休息时间,不是到工地上就是在办公室值班。
春播大忙季节,他的一个孩子不慎被斧子砍断了一个手指,他晚上回家才得知此事,把孩子送到医院,陪着孩子一晚上,第二天又到生产第一线。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可他中午回来,只简单做些便饭,对付一顿就急急忙忙下地了。老宋当干部生活简朴、廉洁自律。在他任队长时期,老宋的爱人有一次和几名家属在路上捡了一些运粮车撒落下的大豆,他得知后硬让爱人把粮食送回队里场院。当时他爱人想不通,是在路上捡的,又不是偷的,何必那么认真呢?可是老宋不但坚决让爱人送回豆子,当天晚上在职工大会上首先批评了自己的爱人,事后老宋回家对全家说:“我们要公私分清,我们不带头怎么要求别人呢?……”,从此之后,他爱人见到孩子捡到集体的东西,哪怕一颗钉子,她都让孩子送到队里。
他当队长、基建队长,建成场部后,一直负责基建工作,要说搞点木材,添置点常用家具是不费力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对生活上的要求是过得去就可以了,没想利用职权去谋私利。到1986年,他家的用具非常简陋,地上放的桌子还是15年前买的一张炕桌,以后用铁丝梆上四根木棍一直用着,一个方板凳则是用木墩子代替的。
1985年,农场全面兴办起职工家庭农场,老宋积极支持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他说:“不改革农场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农场就永远甩不掉一穷二白的帽子。”积极向农场领导提出加强水利建设,规划改造低产田方案,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
宋新芒在北大荒艰苦创业中,无私地奉献自己青春年华,他爱岗敬业,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品质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大家都称赞说:“在老宋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民军队政治本色没有变,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