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稳定完善提高”家庭农场迅速改变“一穷二白”面貌

“稳定完善提高”家庭农场迅速改变“一穷二白”面貌



                韩 波
  我们前锋农场是从1984年开始试办家庭农场,1985年又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经过三年“稳定完善提高”,1987年全场共办了896个家庭农场,其中932个是独户。办家庭农场使我们贫困的前锋农场开始改变面貌,农场有了新的活力,职工也得到了改革的实惠。
  一、办家庭农场给前锋农场带来的变化
  农场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是发展最快的三年,也是农场打破旧的经营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促进农场和职工加快富裕的三年。三年来的变化很大,给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改革是前锋农场的根本出路。
  (一)办家庭农场,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农场经济出现了转机
  前锋农场建于1977年,耕地面积仅有8500亩,职工1769人,但是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前一年的1984年时,农场盈亏相抵净亏损1073万元,累计欠债1800万元,农场负债625万元。1984年,被银行列为无偿还债务能力的企业,停发贷款。许多职工要求调出,仅1984年就迁出237人。在这种背景下,农场党委认为必须大刀阔斧地破除“大锅饭”、“大帮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在1984就开始大造改革舆论,总结1984年试办的经验,在1985年全面兴办起职工家庭农场,结果当年就比1984年减亏了73%,当年就做到银行贷款当年还清,上交当年农业税16.6万元,物资供应当年基本不赊账,实现简单再生产的正常循环,在银行心目中变为信誉户。1986和1987这两年我们进一步做了“完善提高”的工作,使职工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大农场经济出现了转机。
  (二)办职工家庭农场使粮豆产量大幅度提高。办家庭农场后人人经营,人人关心劳动成果
  过去喊了多少年也没有实现标准作业,现在家庭农场认真付诸实施了。办家庭农场三年农场粮豆平均单产从过去列为建三江管局第10位跃居第4位,建三江管局先后在农场召开了大豆垄作、水稻旱育稀植现场会。办家庭农场三年粮豆单产、总产、亩创利大幅度提高。三年粮豆单产平均121公斤,比前三年72.3公斤增长67%,三年累计生产粮豆57996吨,比前三年的35231吨增长64%,亩创利由前三年平均4.5元增长到后三年的7.6元,亩增利3.1元。1987年百年一遇的多雨、内涝、低温、寡照,旱涝风雹虫五灾俱全的年份,全场的小麦亩产190公斤,总产15180吨;大豆亩产96公斤,总产8142吨,第八管理站张方永家庭农场种植的388亩小麦亩产达285公斤,是前锋农场建场史上从未有过的产量。
  (三)办职工家庭农场促进了职工素质提高。企业活力的源泉是在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三年实践,办家庭农场比其它办法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文化经营素质。现在自费订阅报刊杂志,自费送子女上学深造的职工越来越多了。三年来职工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由过去的每年260份增长到860份,订费由过去每年1400元增长到14000元。据统计改革前没有一名职工自费送子女上学,现在职工自费送子女上学44人,20多个专业,费用达84270元。第十管理站家庭农场女场长陈洪花,丈夫治病欠下2000多元债,她经营176亩土地,三年共盈利12000元,除还清外债,她首先考虑的是送子女上学深造,提高素质,她先后花5800多元送两个子女学习财会专业、水稻种植技术专业。她说几年后,他们掌握核算知识、水稻种植技术,会比我更会经营,会把家庭农场办得更好。
  (四)办家庭农场促进了职工向生产领域大胆投资
  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完善提高,职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增长,舍得向生产发展上投资。三年来,职工自购奶牛151头,黄牛294头,羊117只,貉561只,累计共投资35万元;自购履带式拖拉机18台,胶轮20台,收获机6台,其它农具197台件,累计自购农机具投资75万元;自建住宅房3707平方米,自筹建房资金74万元。
  (五)办家庭农场加快职工脱贫致富
  办家庭农场不仅使农场经济出现了转机,而且也加快职工富裕。三年来,每年劳均纯收入1132元,年人均纯收入532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2.52倍和2.03倍。仅1987年全场就出现万元以上有31户;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67户;3000~5000元之间的有197户;1000~3000元之间有221户,在1000元之内的有27户。家庭农场盈利达1303000元。
  办家庭农场三年社会购买力年均146万元,其中1987年就达200余万元,比前三年平均水平70万元增长102%。全场电视机拥有量737台,其中彩电就有203台,电视机由过去的6户一台上升为2.4户一台。职工银行存款逐年上升,1984年末40万元,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1985年末,职工银行存款就增加到69万元,1986年末增加到128万元。1987年达到194万元。1987年末与1984年末相比,净增存款154万元。1984年末户均存款247元,1987年末增加到1207元,户均纯增960元。
  二、办家庭农场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办家庭农场的方向,是办好家庭农场的核心
  三年来,农场的经济发展出现转机,职工生活有了较快的改善,关键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办好家庭农场,对改革不动摇,不后悔,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1986年初,有些临近单位把转让的农机具收回,实行以队承包形式,给农场职工影响较大,许多职工群众也议论纷纷,等着靠着。我们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中央文件、中央领导关于家庭农场的有关论述和讲话及省委“稳定、完善、提高”方针后,一致认为办家庭农场是党中央提出的,是符合农场情况的改革措施。1985年虽然亏损,但比上年减亏73%,客观上自然灾害,主观上改革还不配套,服务工作还没有跟上,出现的问题不是改革本身的弊病,是新旧体制发生转换时的必然反映。农场及时召开了全场职工代表大会,坚定提出了坚持办家庭农场的方向不动摇和为家庭农场服务等5个不变,即继续实行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不变;一定三年的利费指标不变;农机具转让的占有形式不变;土地分配承包期不变;自负盈亏的大包干分配形式不变;给职工们吃了定心丸。职工对办家庭农场的劲头更足,信心更加坚定了。在大旱的1986年家庭农场总收入比1985年增长44.5%;纯收益202万元,职均纯收入1081元,人均纯收入481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406元、189元。全场781个家庭农场有631个盈利,占家庭农场总数的81%。粮豆单产、总产、效益、出口创汇、人均产值七超历史。
  (二)合理确定利费指标是办好家庭农场的基础
  办家庭农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合理、科学地确定利费指标。我们在确定利费指标时主要以职工实际承受能力为立足点,不能因农场开支过大,利费就收的过高。我们把土地条件、办家庭农场前3~5年的经营情况,职工生产经营的素质等作为依据,考虑农场多年亏损,职工挂账多的情况,指标适当偏低,让利给职工一部分,让职工有自我积累时间,逐步达到生产、生活两费自理的能力。
  我们采取了1985年一次核定,三年不变,丰年不增,灾年不减的政策,每亩地平均12元,第一年收11元,第三年收13元。土地级差收费指标由管理站组织群众评议商定。在承包土地时,职工通过算账认为有利可图,花大力气下功夫还可能发财,所以承包土地进行的很顺利。三年共收缴利费税725万元,收回农机具转让款191万元,占转让值的70%,为了减轻职工种地负担,农场机关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压缩管理费开支。从多方面、多层次落实双增双节。三年来,仅机关管理费一项就节支36万元。
  对开发性家庭农场实行积极扶持和实施优惠政策。我们对凡从事开发性经营的职工家庭农场,四年免税,三年免交利润,二年免交管理费,当年不收任何费用。三年来,共兴办32个开发性家庭农场。他们自筹资金累计59万元购置配套的农机具,开荒播种3.2万亩,生产粮豆6572吨,盈利35万元。劳均收入1674元。水利科副科长、哈市知青李长彦辞官办起了开发性家庭农场,先后自筹资金购置拖拉机5台及配套农具,汽车一台,E512收获机一台,发电机组一个,是垦区最大的开发型家庭农场,已开荒播种1万亩,生产粮豆930吨,固定资产总价45万元。
  (三)政策兑现,取信于民是办好家庭农场的关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有政策而不能兑现,就会失信于民,失去政策的作用。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一条,就是政策兑现,说到做到取信于民。不管农场资金有多么困难,都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兑现,就是砸锅卖铁不能伤职工们的心。1985年,全场小麦丰收在望,第一年的垄作大豆长势很好。不少家庭农场职工担心农场不能对盈利家庭农场兑现,我们得知后,决定挤出5万元提前在麦收动员大会上兑现。当年在秋收动员大会上又提前兑现6万元,家庭农场的职工们高兴极了,都说:“农场的政策让人放心,说到做到”。1985年由于秋涝,全场亏损70万元,但对盈利的家庭农场都按40%兑现,其余的60%留作下年生产储备资金,对亏损的家庭农场不免亏损挂账,允许1986年盈利后再还款。1986年春节前,农场召开兑现大会,兑现额80万元。三年来先后共兑现职工分配350万元。第四管理站家庭农场场长于开森捧着“大团结”高兴地送给党组织一幅对联:“金山银山党是靠山,金盾银盾党是后盾”,横批是“一心向党”。
  (四)配套改革,加强服务是办好家庭农场的保证
  主要建立了五大服务体系:一是物资经营管理服务系统,实行科、库统一,各站油材料员统归农场管理,实行结构工资计酬方式;二是粮食管理服务系统,保管员统归粮食科管理,其报酬按责任制,粮食经销量,场院物资损失综合确定,分阶段兑现;三是财务管理服务系统,为家庭农场搞好核算;四是农机管理系统,实行农机统一停放,集中管理,定期检修,达标验收;五是技术传授咨询服务系统,指导家庭农场体系的建立,使家庭农场从种子、化肥、农药、油材料零件的供应到生产技术、机务管理;从财务核算到产品销售各环节都有了保证,解除家庭农场后顾之忧,职工们都高兴地说:农场机关服务好,我们想到的,他们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们也替我们想到了,我们只有一个心思种好地,发家致富。1987年初,农场给场工会指标要扶持五个亏损挂账大户的家庭农场,使这5个亏损家庭农场尽快脱贫。经过工会摸底调查、召开座谈会分析亏损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五户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扭亏措施,使他们很受鼓舞。在工会的帮助扶持及本人的努力下,1987年盈利2.3万元,实现当年减亏到6.3万元。
  三、办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办法
  中央领导在视察广东垦区时指出:“农垦本身一定要搞好改革,一定要办好职工家庭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逐步使大农场与小农场上下关系变为经济联合———合同关系,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逐步把行政管理变为服务。农垦各级必须放权,把权给农场和家庭农场,使他们有相当的自主权,这样才能把家庭农场变成在国营农场领导下的以户(联户)为单位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根据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和回顾办家庭农场的情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
  (一)改变统分关系,推行生产协作体
  在兴办家庭农场开始阶段,大农场是多统些,我们认为是适当的,因为家庭农场经营素质要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实践、学习经营、管理等素质都有了提高,许多职工成了经营能手,单纯靠管理站领导统一指挥,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今后我们要积极推行农场第八管理站生产协作体的办法,组织更多的种植业家庭农场参加生产协作体。尽快处理好劳动、规模、技术、效益的统一。进一步落实家庭农场自主权、完善承包合同制,把家庭农场自己可以管起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家庭农场自主决策和实施。大农场与小农场的经济联系主要靠合同实施来联系。
  (二)改变单一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调整,改变单一经营,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大事。前几年家庭农场主要是平分土地搞种植业,收入不高不稳,分配的差距也较大,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今后要立足于本场的自然资源,开拓致富门路,增加财富,注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使农场产业结构向着多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搞好作物布局,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基础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使农场经济发展有后劲。把土地集中到一部分种植业家庭农场手中,规模在1300~1600亩不等,使农机具配套。无机小户搞兼业经营,种植30~40亩水稻,养2~3头奶牛,争取在1990年发展水稻3万亩。亩产达350公斤以上。到1990年争取发展黄牛600头,奶牛800~1000头,羊1000只,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鼓励职工发挥房前屋后园田地的效益,增加职工收入。
  (三)改变资金供应渠道,推进由“两借”向“两自”的转变
  职工家庭农场应该是独立核算,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经济实体主要标志就是实现“两自”,前几年资金供应渠道是由农场贷款,平时靠贷款预借生活费和生产费,职工对投资效益关心不够,有的甚至花钱“大手大脚”,没有真正做到“双增双节”,对资金的筹集依赖性大。从1988年开始,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农场都要由“两借”改为“两自”,不能全部自理的先自理一部分逐步做到全部自理,探索家庭农场在银行开户或由农场结算中心开户结算的办法,使职工和农场真正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要根据家庭农场的承受能力帮助建立生产储备金,以丰补歉基金,机械设备更新基金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基金等。正确引导职工的消费多向生产投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该材料被省国营农场总局政研室《经济体制改革典型经验选编》一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