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部落”

五、地名考

“一部落”



  在前锋农场第一生产队东侧约1公里处,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33°58′北纬47°50′,有一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的一条河,发源于农场境内,向东北流入浓江河,人们习惯的把这条河与地名合在一起称为瓦其卡河。该河在20世纪下叶已被改造成浓江二干,现在人们也习惯把在该河上建的通往前哨农场的桥称为瓦其卡大桥。
  在1986年反修营建点时,抚远县的一些老年人也称此地原是“一部落”的所在地。曾经是赫哲族人民居住的地方。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在人口不足2000人。具有关资料介绍是女真人的后代。
  据抚远县志、同江县志记载,“9.18”事变后,祖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手中。当时生活在乞勒伊城(现勤得利农场)近百里的百姓在江边靠打鱼为生。赫哲人在日本人的残酷统治下,相继又在这里参军并建立伪满警署。由于赫哲人不甘心当亡国奴,经常为“抗联”提供帮助和情报,被日本鬼子视为眼中之钉肉内之刺,对边境各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进一步推行奴化手段。在1942的初春(当时康德九年)强行把靠水而住的以渔业为生的赫哲人强行迁移集中,全部赶离国境线,迁到深山老林和内地大草原上。共建了三个部落,即第一部落、第二部落、第三部落。(二部落现在浓江农场境内,三部落在现在的青龙山农场四队)乞勒伊城以上沿江居住的赫哲人,被赶到这里面过集中营生活,采取奴化软禁、慢性暗杀的手段,企图将敢于反抗的赫哲人灭绝。
  据史料记载,每到寒冷的冬天,生活在“一部落”附近的赫哲人无布做衣,无棉花做被褥和生活用布,只能在这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地方掘坑造地窖居住。他们只好穿着狩猎扒下的兽皮当衣,盖兽皮,过着类似原始人的生活。当时日本人对赫哲人有个规定:指定一名赫哲人为该地区的部落长,来管理居住该地区的赫哲人。但部落里经常住着两个日伪警察,监督赫哲人。每当部落有人外出,必须要向伪警察报告,不然的话,轻者训斥打骂,重者要处死。由于长年处在恶劣的条件下生活,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衣物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许多赫哲人都染上重病致死。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曾打算在赫哲人身上种细菌,但由于战败,恶毒的计划没能实施。这真是赫哲人的不幸之中的万幸。
  “一部落”距离勤得利江边约170多华里,离八岔村约80余里,现在前锋农场境内。1942年初春,这里荒无人烟,没有河流,更没有道路,是蚊虻孳生,野兽出没的荒甸野林,和外界无法联系,对付这些渔民,还有些警察日夜巡守,人们都失去了行动自由。“强迫逼着他们世世代代以渔业为生的人们离开河流,从此断绝了生计。”这是作者在八岔乡采访两位赫哲老人———李淑贤和尤玉山一部落生还的幸存者所讲的一段话。
  他们回忆时还说:我们一部落都是从勤得利江边,被逼着搬出来的。向里面搬家的时候已开始化冻,道如烂泥,日伪警察用马爬犁把我们拉进去,一到那里住的是帐篷。头一批是一家去一个劳力盖房子,先后一共盖了两趟房子,一趟七幢,共有16家,八九十口人。吃的东西开始给些小米、黄米,我们都舍不得吃。后来粮食没有了就给麸子吃,掺着野菜,上树去摘冻青回来煮着吃。还爬到很高的树上掏“老鹰蛋”,“老芋仔”回来晒干了熬汤喝。
  开始一进去时,一家给一棵猎枪打狍子吃。冬天穿狍皮裤,夏天穿的破破烂烂,小孩子裤子都穿不上,都光着腚。野菜吃多了时间久了人好得病,身上浮肿,没医没药,一病倒下就大部分都死了。李淑贤的叔叔死了是李淑贤埋的,她婶儿死了是大伙给埋的,尤德顺爸爸死了是用绳子拖出去的,是李淑贤给埋的,啥也没有,用木头垛作长方形二尺高的框子就埋了。老的死、小的死,中青年劳力都有死的。三年时间,一部落的人,死了一大半,有的人家,全家都死绝了,一个也不剩。“光复”后,都是空着手出来的,穷得啥也没有。
  经过33年的开发建设,昔日的“一部落”,如今已开发为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水稻等生产基地。昔日的原始荒原已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前锋人改造成了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