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前进农场组建于1968年12月,当时为前进团。1970年改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六十团。1976年 2月兵团建制撤销,六十团改为黑龙江省前进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1997年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
农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福前铁路终点,二抚公路穿场而过,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周边与 6个农场接壤,是三江地区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农场控制面积115万亩,其中耕地67万亩,播种面积48万亩,人口16 325人,其中农场职工4 301人。
1983以来,农场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发扬北大荒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昔日的亘古荒原变成今日的沃野良田。23年来,累计生产粮豆20.9亿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6.18亿公斤,商品率达80%,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机装备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基地,为切实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加之地势低洼,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内涝频发,农场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等,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挫伤了职工群众种粮的积极性。1985年,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创办职工家庭农场,打破“大一统、大锅饭、大帮哄”的体制格局,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种粮积极性,粮豆单产和总产逐年增加,农场经济逐步好转。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突出农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稳麦、压豆、大上水稻”战略,走“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发展路子,全场水稻面积由1993年的 3.5万亩,扩大到2005年的40万亩,增加了10倍。农场重点推广“旱育稀植”、“钵育摆栽”、“宽窄行侧深施肥”、“喷施叶面微肥”、“航化作业”等新技术。水稻单产由最初的225公斤提高到525公斤,产量翻了一番,在大豆、 玉米种植上推广 “三垄栽培”、“大垄密栽培”、“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覆膜保护性栽培”等新模式。狠抓农机标准化作业,2005年全场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6 453台套,其中拖拉机840台,收割机275台,手扶式、小四轮拖拉机 486台,农业机械设备总动力达27 900千瓦。农机装备更新换代率8%。全场有标准化农具场22处计15万平方米,主要粮食生产达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23年共投入开发资金 8 09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3 005.4万元,银行贷款946.2万元,企业自筹4 144.7万元。完成开发工程土方量8 754.5万立方米,排灌渠系1 356.4公里,建永久性涵闸175座,中低产田改造41.8万亩,旱田治理14.4万亩,营造防护林2.68万亩。一个“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通畅”的农业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提高了农业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农业科技贡献率63%,2005年生产粮豆23万吨,是1983年前总和的 5倍,总产值31 269万元,比1983年翻3番。畜牧业健康发展,到2005年,存栏黄牛 5 148头,生猪存栏15 132头,发展绒山羊和绵羊30 419只。畜牧业总产值5 330万元。职工自营经济逐步发展,全场自营经济从业户2 673户,总产值3 180万元,总利润1 310万元,户均收入4 863元。
工副业稳中求进。全场有农机修造厂、乳品厂、砖瓦厂、粮油加工厂等工商运建服企业10余家,农场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租赁、拍卖、转让、委托经营、股份制等改革,调动了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农机修造厂在众多改制企业中异军突起,成为三江地区水稻育秧大棚钢骨架的骨干生产企业,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全场工业实现总产值 2 672万元,工业增加值800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 450万元,非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850万元,国有经济实现利润 4万元。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农场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导,内外对接等方式,调动职工群众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积极性。个体工商业、商贸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医药卫生、劳务输出、信息中介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场个体私营户 868户,从业人员2 100人,年经营额2 500万元,年均增长45%。
全场有物资商业批发、零售场所40余处,服务网点 1 200多个,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 000万元。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自筹资金铺设场直中心区水泥路面一纵一横1 100延长米,建绿地2万平方米,场区内道路两侧种植花木,栽植草坪 1 200平方米。全场有林地96 337.5亩,森林覆盖率8.4%。楼房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电力系统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6.6千伏变电所,引进国电。农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交通客运站,年运转旅客20万人次,投资30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网,装机容量4 000多门,实现与国内、国际联网。农场固定电话入户率100%,移动电话拥有量7 000多部。场部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基层管理区户户通电视,职工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农场党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文化激励人,用身边典型教育人,把全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小康上来。坚持科教兴场和人才强场,着力提高全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和广大青少年。1983年以来,选送干部和科技人员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干部职工参加自考或函授,大幅度提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2005年, 农场干部和管理人员大专学历的达98%,本科学历的达47%。
农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1983年,在管局率先建起 3 600平方米教学楼一栋。到2005年末,农场累计教育投资5 000多万元,新建两栋计5 250平方米教学楼和一栋5 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学生公寓,改扩建小学教学楼800平方米,购置中小学理化生、音、体、美、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及图书音像资料等。农场办学条件达到省二类标准,顺利通过省政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评估验收。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农场职工医院建筑面积 3 883平方米,设有70张床位,医护人员60多名,从业副主任医师和医师20余名,专业护理人员20余名,基层管理区都设有卫生所,建有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农场建立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和传染病预防防控体系,做到小病不出管理区,大病不出场,疑难病症由农场医院聘请建三江或红兴隆专家前来会诊。
社会保障体系网络基本形成。全场职工统一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参保率占98%,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医疗费报销可达85%,退休干部、职工的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农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5年,建成泽鑫园广场 8 000平方米,为职工群众提供了良好的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农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政法队伍作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专群结合、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全场职工住宅砖瓦率100%,场直地区商品楼逐年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从1994年前的10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6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100%。人均纯收入7 637元,人均存款8 966元。
1983年以来,农场被总局和分局评为教育工作、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文化宣传工作、环境保护、严打整治斗争、生态示范区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等先进农场称号。2005年,被省评为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被分局党委评为先进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