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经济运行

第一节 经济运行



                   第一节 经济运行
  一、“六五”时期(1983~1985年)
  “六五”后 3年农场以“突出农业、大抓林业、稳定畜牧业”为发展前提,采取积极措施投资671万元,建设成干、支、斗、渠8条,总长度32.7公里;修田间路14条,长度24公里;建桥涵12座;共完成土方量91.95万立方米。3年累计造林1.9万亩;累计播种面积97.26万亩;生产粮豆8.37万吨,国内生产总值5 608.3万元。1983、1984、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分别为1 540.1万元、2 157.3万元、1 191 万元,年平均增长20.5%;工业总产值年分别为199.4万元、201.2万元和172万元,年平均增长-8%;企业性生产人员年人均创产值分别为4 580元、5 956元和3 485元,实现企业利润总额242万元。
  二、“七五”时期(1986~1990年)
  “七五”时期,农场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方向,健全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开展“双增双节”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场重点建设15项,总投资1 258.9万元。其中:工业项目 1项,投资105万元;其他项目14项,投资1 153.9万元;1987年以前,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依托农业生产, 在经营机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1988年,场直单位制定统一的承包方案,实行“承包经营、定额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引入风险机制。“七五”期间,全场工业实现总产值1 616.5万元,年平均增长71%。
  农场 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打机电井59眼;人工造林1.29万亩,草场改良2.47万亩;粮豆播种面积152.6万亩,生产粮豆19.21万吨。国内生产总值11 940.5万元。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 431万元,比1985年的 1 394万元增长217.9%,年平均增长43.6%;人均纯收入935元,比1983年437元增长114%,年平均增长22.8%。
  “七五”期间农场新增农业机械139台套,配套农具 169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2 461千瓦;新打机电井59眼,建造大棚 817栋;挖通干、支、斗、农渠270公里,完成土方138万立方米,渠系建筑物25座;建设机耕路17公里。实现企业利润总额179万元。
  三、“八五”时期(1991~1995年)
  农场在“八五”时期以稳定和完善家庭农场为主的多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为基础;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自我约束为目标;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以全面推行“两自”为重点的工作总体思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同步增长。
  农场继续完善职工家庭农场经营形式,扶持家庭农场尽快实现经济好转,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实体,实现“两费”由预借到自理的过渡。然而,1991~1992年连续两年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农场和家庭农场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91年农场粮豆播种面积33.6万亩,总产3.21万吨,单产只有96公斤;1992年春涝,农场粮豆播种面积只有 18.12万亩,单产95公斤。两年自然灾害,使家庭农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全场经济损失达 344万元,到1992年末,农场债务总额达9 985万元,职工人均负债23 774元,资产负债率为90.03%。
  1993年农场已经没有能力统一筹措资金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农场实行部分生产资料垫支,当年完成播种面积34.2万亩,实现粮豆总产5.66万吨,单产 166公斤。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实现两年受灾一年恢复。1994年,农场以加快“两自理”为突破口的农业承包机制,下放十项经营自主权,生产队在保证完成农场下达的各项承包指标的前提下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全场播种面积32.5万亩,粮豆总产6.04万吨,单产186公斤,实现净收入254万元,人均净利润254元,亩盈利14.01元。1995年农场继续稳定完善承包形式,建立生产队干部管理人员风险机制,按职务上交风险抵押金,年底与责任目标挂钩。当年播种面积34.3万亩,实现粮豆总产7.58万吨,家庭农场实现利润4 318万元,家庭农场人均盈利8 336元。场直工商运建服企业实现多种形式承包责任制,以解决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入手,推行租赁经营和股份制经营,改变单一全民经营的旧观念,实行全民、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并举。
  “八五”期间,农场积极筹措资金,共投资6 366.05万元进行基本建设。其中:建成斗、农渠总长度371.4公里,田间路19条,总长48公里,涵洞40座,完成工程总土方量306.4万立方米。购置农业动力机械149台套,农具77台(件),新增机械动力9 633千瓦。累计造林面积1.16万亩,建大棚813栋,打机电井664眼,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建各种用房12 621平方米,建粮食处理中心1处,购买奶牛128头,草场改良1.5万亩。建养牛场1座,建乳品厂1座。
  5年农场累计播种152.72万亩,生产粮豆242.22万吨, 国内生产总值19 838万元,工业总产值3 110万元,平均年增长23%。1995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 163万元,比1990年的4 431万元增长84.2%,年平均增长16.8%;人均纯收入2 739元,比1990年的935元增长193%,年平均增长38.6%。“八五”期间家庭农场实现利润总额4 179万元;企业经营利润21万元。1995年末,农场债务总额为10 702万元,职工人均负债31 766元,实际资产负债率为75.49%。
  四、“九五”时期(1996~2000年)
  从1996年起, 农场生产队全面实行统分结合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全面实行“两自理、四到户”,改变过去农场作为投资主体,家庭农场负盈不负亏的格局。实行以粮抵费实物地租,土地全部承包到户,签订承包合同,依法管理;农业机械设备变卖一步到位,产权明晰到人;企业进行转制、实行委托经营和变卖,退出国有资本。农场招商引资、引户开发,用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大量吸引有资金、有技术者来场参与开发创业,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1996年以后,农场大批引进庆安、绥化稻农来农场开发水田生产,带动农场职工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全场水稻面积由1995年的 8.7万亩,发展到1996年的15.5万亩。1997年水稻面积超过20万亩,以后逐年增加,到2000年全场水稻面积达27万亩,水田开发使农场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粮食总产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生产已成为农场种植业的经济支柱。
  “九五”期间,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0年,职工自营经济年创产值8 850万元,比1995年的6 295万元增长30%,创利润5 036万元。
  农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年共投入资金7 675.67万元,新修支、斗、农渠126条,总长度316公里,新建涵洞20座,新打电机井267眼;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建大棚1 650栋;水利建设总土方量 228万立方米,农场水利工程已经基本配套。造林面积1.23万亩;建设水泥晒场11.83万平方米;购置农机 227台,农具50套,新增机械动力5 359千瓦;通信、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开通;建筑各种用房24 754平方米,场部小城镇建设粗具规模。
  5年农场累计播种粮豆184万亩,粮豆总产70.9万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 200万元,工业总产值4 633万元。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 012万元,比1995年的8 163万元增长120.7%,平均年增长24.1%;第三产业为3 12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7%,比1995年的1 200万元增长160%,平均年增长32%;人均年纯收入4 355元,比1995年的2 739元增长59%,平均年增长11.8%。5年共实现企业利润总额1 355万元,平均年利润271万元。截止到2000年,农场债务15 256万元,职工人均负债69 790元,资产负债率为77.84%,比1995年增加2.35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后 3年(1998~2000年),国内粮食产品形成阶段性过剩,国家对粮豆的收购价格连年下降,市场价格走低。受价格影响,农场减少营业收入900万元。
  五、“十五”时期(2001~2005年)
  “十五”时期是农场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 5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化、居民城镇化、产品商品化、社会功能化的步伐加快。农场的生产建设、经济实力、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场不断改革创新,各项改革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土地承租固定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家庭农场完全成为投资、经营、风险和利益的主体;完成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到位,全部实现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
  农场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产量和质量全部提升;以质量效益农业为中心,积极推行成本逆控和节本增效措施;把水稻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到2005年水稻面积达40万亩,分别占粮豆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3.3%和86.2%。5 年累计造林2.36万亩,使全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9%增至2005年的8.4%。小城镇建设更加规范,载体功能进一步加强。新增各种用房5.25万平方米;新植花草 2 000平方米;建成休闲广场一处,场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达到了美化、亮化、香化、净化。
  农场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以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商业贸易、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5年末,农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4 45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2%,比2000年的 3 122万元增长42.5%,年平均增长8.5%;2005年非国有经济产值达1.1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6.6%。
  5年中农场共投资10 395.35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排水干、支、斗、农渠修建和清淤353公里,田间路修建33公里,新建永久性桥涵90座,完成工程土方量203万立方米,田间工程配套率由2000年的80%增加到2005年的95%;改造中低产田7.8万亩,新打机电井3 892眼,新建水泥晒场2 200平方米,购置农机146台件,建造大棚530栋,配套农具530台件,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6 87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由2000年的 82%增至2005年的95%,建筑各类房屋5.25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农场累计播种面积212.27万亩,生产粮豆 86.21万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8亿元,工业总产值 6 721万元,平均年增长12.2%。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亿,比2000年的1.8亿元增长74%,年平均增长14.8%;人均纯收入7637元,比2000年的4 355元增长75%,年平均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2005年2.4万元。5年共实现企业利润总额2 189万元,农场负债总额14 091万元,职工人均负债49 96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6.67%,比2000年降低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