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结构 第二节 经济结构
一、所有制结构
农场辖区内耕地、荒原、林地、草地、道路、水面、水利设施和生产、办公、文教卫生、科研用房及部分设备为国家和农场资产,农场代表国家拥有对其形成的法人财产执行管理职责。
1983年以来,农场经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单一所有制结构逐步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通过出售、关停、转制、承包、租赁等手段,产权得到明晰,从而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农业成为以资源性经营为主的企业,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一)种植业
农场耕地1984年以前由生产队统一组织生产经营,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按农场规定上交农场利费和任务粮。1986~1987年实行生产队统一管理,家庭农场成员根据种植作物和产量实行利益平均分配。1988~1993年开始兴办以独户承包为主要类型的家庭农场,按种植的作物类别和土地类别上交农场利费税,所产的粮食一律归农场粮食科管理销售。1994~2003年农场“两自理、四到户”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实行以粮抵费的实物抵租政策,家庭农场在完成上交农场的利费税粮后,剩余产品完全归自己所有,自主销售。2004年农场开始实行货币地租政策,家庭农场在向农场交纳完承租土地费用后,可以自己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产品全部为个人所有。
(二)畜牧业
1987年开始农场从外地引进奶牛户,其他养殖业也随之兴起。畜牧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农场每年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在资金、信贷、畜舍、饲料地、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林业
农场区域内有天然次生林资源,有别拉洪河、浓鸭河护堤林工程,有 “350”绿色城堡林。农田防护林基本配套,2000年以后全面完成了“两沟一台”和各水利支渠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地造林由造林户自行栽植、自己管理、林权归己,待成林后产品按2∶8分成(农场得20%,个人得80%)。
(四)住房
1987年以前农场职工住房属国有资产,每年农场都投资建房,按照制定的公有住房条件分配给职工。1988年农场开始将公有住房作价转卖给职工,到1993年所有住房变为职工私有产权,住房开始实行商品化。
(五)工业
农场工业单位修造厂、砖厂、粮油加工厂属全民所有制单位,1994年以前实行独立核算、包干上交、自负盈亏。1995~1997年实行租赁承包。1998年,修造厂、砖厂转卖给个人实行股份制经营;粮油加工厂设备和厂房由北大荒米业征用,职工下岗分流。木材厂隶属农场基建公司管理,于1995年卖给个人经营。饲料加工厂1991年至1997年实行个体承包,1998年转卖给个人经营。板鸭厂从开工到生产不到 3个月,因产品质量等问题解体。乳品厂开工不到一年,因奶源不足被迫停产,厂房设备于1998年出租后又转卖。
(六)商业
农场商业包括商店、物资公司均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开始商店向农场实行定额上交,内部实行营业组承包,1996年商店柜台租赁给营业员实行个人承包。1994年以前农场对物资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管理;1995~2000年实行委托经营,分组承包;2001年为闲置资产管理部门,2005年解体。
(七)交通运输业
农场汽车队一直执行定额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8年实行单车承包;1993年农场将汽车作价转卖给个人。
(八)建筑业
1983~1987年农场对基建公司实行包干上交,自负盈亏。1988~1995年实行限额承包,节余留用,超支不补,亏损自负,自主经营。1996年招聘经理,实行租赁经营。1999年基建公司并入城建局。
(九)服务业
农场服务业主要有劳动服务公司和招待所(后改为宾馆)两个单位。
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86年 8月,由服务队和家属大队合并而成。主要从事制作冰棍、糕点、酱油、白酒,经营饭馆、理发店、服装加工厂、钟表修理等。大部分职工从事种植业。从1986年开始实行分组承包,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从事种植业的按农场规定的利费标准上交费用。单位内部实行自负盈亏的政策,但由于没有认真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职工缺乏责任感,经济效益低。
1988年开始,劳动服务公司开始改革,实行“承包经营、定额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者占领市场,劳动服务公司的小作坊受到市场的严重冲击而被迫停产。1995年以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1998年劳动服务公司解体,职工和所经营的土地划归林业公司。
招待所自1983年以来一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干部工作人员实行的是档案工资。1988年以后,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2001年农场对招待所(宾馆)实行委托经营。公开招聘经理,宾馆内部人员由经理聘用,实行优化组合。在保证农场正常的接待前提下,自主经营,有权决定资金的使用和内部的分配。
二、产业结构
(一)种植业结构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1994年以前,以旱田作业为主,大豆、小麦的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 85%以上。1987年以前小麦播种面积较大。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早春干旱,收获期阴雨天多,严重影响产量,1988年以后小麦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家庭农场种植小麦面积大幅度减少。小麦面积减少导致大豆面积增加,轮作不合理,重迎茬严重,病虫害多发,产量下降。
1995年农场加强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开发水稻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水田面积逐年增加,到2005年水田面积达到40万亩,占粮豆种植面积的83.33%以上。农场农作物产量、品质、效益都得到提高。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1 单位:亩
(二)农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不断调整农业结构,逐步解决过去单一生产的弊端,使农业生产总值逐年提高。2005年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4.39亿元,分别是2000、1999、1983年的 1.8倍、12.3倍、28倍。林业和牧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政策的驱动,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到2005年,林业总产值741万元;畜牧业产值5 330万元。
农业总产值及构成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2
(三)国内生产总值
农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随着农场农业生产发展而逐年提高, 由1983年的1 831.9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31 269万元,增长了17.1倍,平均年增长 6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 288万元,增加15.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2 791.6万元,增加1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4 391.8万元,增加76.5倍。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3 单位:万元
三、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农场基本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国内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三部分。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投资基本建设份额不断加大,投资方向主要为农田机电井、水稻育秧大棚、造林、农机具、运输车辆、畜牧养殖、商业用房和生产、生活用房等。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统计表(不包括个体投资)(1983~2005年)
表3—4
续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