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一、总就业
  计划经济时期,农场各行业以职工从业为主,临时工所占比例很小。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后,职工从业人员有所下降,非职工及家属从业人员增多,尤其是二三产业,以非职工从业为主,但总的从业人员有所上升。1983年从业人员为4 869人,2005年从业人员为5 858人,增长20.3%。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从业人员4 147人,占从业人员的 71%,工业从业人员121人,教育文化从业人员188人,机关团体、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足 200人,剩余为从事个体经济、非国有经济。
             各行业职工人数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5



  
  续表3—5



  
  二、总收入与总支出
  农场总收入与总支出受市场经济和自然条件制约。粮食价格上涨,土地利费高,农场收入就高;遭到自然灾害,农业歉收,农场和家庭农场的收入就少,支出相对就大。1983~2005年的23年中。农场有 5年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亏损额1 682万元;18年盈利,盈利额为5 923万元;家庭农场自1985年兴办到2005年的21年中,有5年亏损,亏损额2 844万元;16年盈利,盈利额为46 649万元。
               经营情况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6                               单位:万元



  
             家庭农场经营情况统计表(1985~2005年)
  表3—7                               单位:万元


  
  三、总储蓄
  20世纪90年代初,农场处于高负债经济,企业资金比较紧张。1993年,农场资产负债率最高达 93.4%。到2005年,农场负债总额为14 091万元,职工人均负债49 968元,资产负债率为66.67%。随着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农场债务情况统计表(1985~2005年)
  表3—8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