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改良
第三节 土壤改良
第三节 土壤改良
根据质量效益农业的要求,2000年以来,农场采取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主要是通过机械手段、耕作方式改进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实现对白浆土理化性状的改良。实践证明,土壤改良后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能够较好的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地的通透性,效果明显,旱田作物产量逐步提高。
一、秸秆还田
农场把秸秆还田作为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1985年农场开始采取秸秆还田措施改良土壤,当时大豆和小麦面积大,因收割机大多没有抛撒器,豆秸是职工冬季取暖和烧火的来源,推广力度不大。1990年以来,农场收割机都配置了秸秆粉碎抛撒器,麦类作物100%进行了秸秆还田。大豆 90%的面积进行了秸秆还田。1995年后水稻面积不断增加,水田秸秆还田占播种面积的30%,玉米秸秆还田占50%。随着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2005年,农场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达60%以上,大豆秸秆还田面积达95%,水稻秸秆还田面积达40%。
二、合理轮作换茬
1991年以前农场小麦种植面积较大,采取麦麦豆或麦麦豆豆的轮作换茬方式。1992年以后,小麦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种植面积减少,农场采取了增加测土施肥以及麦豆轮作方式,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
通过轮作换茬改变了地块单一作物种植的不良方式。
三、合理耕作
主要是通过机械整地,因地制宜进行浅翻深松耙茬,严格禁止湿整地。
合理的耕作方式既可以加深耕层,又可打破犁底层,减少作业层次,整地效果好,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稳定土壤结构,达到真正改良土壤作用,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保证稳产。
四、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进行土壤改良是通过增加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量元素进而获得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含量和农业投入的加大,农场化肥施用量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产量也大幅度提高。1985年农场旱田施肥量 8~15公斤/亩。到2005年旱田施肥量达18~22公斤/亩,其中玉米施肥量达25~30公斤/亩;水田施肥量达25~28公斤/亩。
五、开发水田
农场利用低洼易涝和土壤结构较差的地块开发种植水稻,利用和推广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到2005年已开发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创造了在低洼冷凉的白浆土耕地上水稻高产稳产的奇迹,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探索出改良土壤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