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轮作与耕作

第四节 轮作与耕作



                 第四节 轮作与耕作
  一、轮作
  1995年以前,农场具备实施有规划的合理轮作换茬条件,当时小麦播种面积占旱田播种面积的 70%,各生产队轮作方式基本上采取三区轮作。采取麦—豆—豆、麦—麦—豆、其他作物—豆三种方式。
  1996年,由于种小麦经济效益较低,家庭农场职工不愿种植,旱田作物大豆重迎茬面积较大,导致一些病虫害发生,作物产量受到了制约。
  2000年以后,农场实施质量效益农业生产,鼓励职工种植玉米,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加之玉米产量高,市场价格好,农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只占旱田作物种植面积的30%。农场旱田轮作趋于合理。
  二、耕作
  合理耕作是科学种田的基础,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能够改善耕层结构,调节水肥气热,有利于用养结合和防止病虫草害。
  1986年以前,农场土壤耕作以平翻为主、耙茬为辅的耕作方式。以翻为主的耕作方式有很多弊病:一是耕层薄仅在15~22厘米,蓄水保肥力差,既不抗旱也不抗涝;二是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渗水通气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下扎;三是全层耕翻,打乱土层,不利于作物吸收有效成分,又造成土壤全层杂草感染以及作业层次过多。
  1987年后农场全面实施以深松耙茬为主和浅翻深松为辅耕作改制,扩大垄作面积,实施旱田作物精点。农场为各生产队配置深松犁,推行垄作深松30厘米,麦茬地深松35厘米,也可平翻深松。麦茬地进行伏整地,要求平翻深松50%,深松耙茬50%;秋天推行秋起垄夹肥。1990年开始推行春季起垄夹肥,实施大田播种二次作业。
  耕作方式如下:
  (一)深松
  采用深松犁深松,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松土不翻土。麦茬地伏深松35~40厘米;大田垄底深松第一次不少于35厘米;大豆茬地块秋季深松为30厘米;条件较适宜的地块可每年超深一次,深松为40厘米。
  (二)耙茬
  伏天深松的麦茬地要在秋霜来后耙茬,大豆茬可以随松随耙。耙茬深度在16~20厘米。
  (三)垄作
  垄作为保证起垄的技术水平,坚持“八度”(垄形像汉字“八”)标准,做到起垄播种二次成型;在玉米茬上原垄卡种大豆,大田原垄卡播玉米,大田作物茬口要进行深松,下一年种大豆的进行秋起夹肥;麦茬地进行伏深松秋起垄夹肥,大田作物全田垄作,大豆实行“三垄栽培”。
  “三垄栽培”即:以垄体深松为基础,垄内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垄沟间深松为主要内容的栽培措施。这项技术措施是八一农垦大学经过多年研制,并于1982年在八五八农场示范获得成功后在垦区全面推广应用。
  农场在1983年派出三人去八一农大学习“三垄栽培技术”,并到八五八农场实地考察“三垄栽培”示范田。1984年,农场二十五队改装成第一台垄作机,试播 100亩,因技术水平低、故障多而没有大规模改装。1985年,农场从依兰收获机厂购进第一批精量点播机,从此“三垄栽培”耕作法在全场推广。
  2000年农场推行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深松基础上,秋后起大垄,垄高不低于25厘米,垄宽130~140厘米,垄上双苗带,比常规三垄栽培保苗密度增加30%以上。
  2003~2005年,农场农业科推广大豆、玉米大垄覆膜栽培技术。秋起大垄垄上双行,行间覆膜增温,增肥降密。
  (四)水田耕作
  水田耕作以平翻为主,2005年,平翻占水田面积的95%,旋耕面积占5%。
  (五)黑色越冬
  1995年以前,农场只有麦茬地和部分水田黑色越冬。1996年开始耕地全部实行黑色越冬,并扩大秋起垄、秋施肥、秋施药面积。
  (六)其他措施
  农场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当土壤墒情大时,不宜深松耙茬作业,可以改为平翻作业;春旱及正常年份,以抗涝散墒为主;确保适墒作业,严禁湿整湿播。
            主要农作物单产 总产统计表(1983~2005年)
  表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