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83~1989年,农场有场办工业10家,工业生产主要是为农场生产、生活服务,其产品是自产自销,属自产自给型场办企业。农场工业在计划管理体制下,由于原材料质量差,设备落后,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成本大,工业企业效益低下,发展势头不强劲。截止到1987年底,全场工业总产值228万元,现行价423万元。
  1990年,农场投资120万元建设设备先进的挂面生产车间。
  1985~1992年间,农场相续成立了板鸭加工厂、汽酒厂、白酒厂、酱油厂、糕点厂等小型工业作坊,因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等因素相继关闭。
  1992年,农场对工业企业进行改革,以全员承包的经营方式为主,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农场粮油加工厂、修造厂、砖厂、木材厂等工业企业实现了盈余,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992年,农场乳品厂开始筹建,历时 3年建成投产,因奶源不足,产品销路不畅,开工不到一年被迫停产。
  1992~1995年,农场放开了工业企业的经营权,实行委托经营,一切生产资金、产品销售、人员工资由企业作主,按职工在册人数每人每年 650元上缴农场。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工业企业实行班子承包,车间、班组承包,个人承包等多种形式,实行优化组合,本着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调整内部分配制度,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定额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形式,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场工业发展势头较好。粮油加工厂的面粉当时在三江地区畅销;修造厂生产的大型平地器、镇压器、深松犁等都有很好的销路。
  1995年以后,个体企业发展迅速,严重地冲击农场的工业企业。到1996年底,除粮油加工厂1993至1996年连续 4年盈利(农场补贴较多),其他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1997年,粮油加工厂亏损300多万元。
  农场所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1998年初,农场对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基建公司木工车间进行拍卖;对修造厂、砖厂、饲料站进行整体出售。饲料站个人购买后独户经营;修造厂和砖厂实行先买后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修造厂和砖厂两个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提前还清转卖资金。
  到2000年,全场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 864万元,现行价3 684元,工业增加值1 079万元。
  农场以国有资本退出为重点,场办工业企业实行买断、股份制以租代买等形式的转制,2003年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转制结束。
  场办工业转制后,非公有工业企业相继兴起,个体、私有工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农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0多家,稻米加工、机械制造、红砖、木材加工厂、副食品加工厂等非公有制企业已粗具规模,2005年农场工业总产值达2 672万元,比1987年增加9.3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