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

第十二章 商粮贸物

第一节 粮食



                   第一节 粮  食
  1992年以前,农场生产的粮食实行全收全交的办法。1992年以后,国家先后几次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1993年,农场不再依靠粮库销售各类农产品,退出了小麦征购粮任务。2002年,粮库退出上交水稻定购任务。2004年,粮库退出水稻保护价任务。到2005年,农场粮食科采用各种方式共组织销售水稻70余万吨,麦类粮食17.5万吨,大豆25万吨。
  一、机构沿革
  1983~1984年,农场设置商粮贸公司,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商业和贸易,统管全场商品粮征收、成品粮油供应、粮食关系的管理,粮豆销售等业务。办公室设在机关,张东和任经理,工作人员6名。
  1985年~1988年11月,农场撤销商粮贸公司,恢复粮食科,李宝贵任科长,李冰任副科长。
  1988年12月~1990年2月,粮贸科与粮食加工厂合并成立粮贸公司,李宝贵任经理。
  1990年3~12月,粮贸公司撤销成立粮食科,曹明耀主持工作。
  1990年底至1997年,李宝贵任科长,王世顺任党支部书记。
  1992年,胡海军任副科长。1993年,徐建森任副科长。1994年,王国建任副科长。
  1998~2004年,粮食科改为粮食贸易中心,郭龙江任主任(兼粮食科长),吴志英任党支部书记。
  二、粮食管理
  1983~1995年,家庭农场以联户承包为主。所产的粮食由农场管理。粮食科是农场粮食的主管部门,每个生产队都配齐了晒场主任和粮食保管员。农场严格粮食管理,国家征购粮、出口外贸、上级内部调整粮食,都由农场统一调拨,粮食处理权归农场粮食科,生产队只有生产、保管、贮存权,没有处理权。
  1996年,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粮食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种植户利费粮,在产品收获时全部进入晒场统一管理,分户存放,统一上交(实物地租);另一部分是种植户余粮,原则上除水稻产品外,收获时全部进场,实行自存、自管、自销。
  成品粮主要是面粉和豆油,后期生产加工一些大米和挂面。由当时粮油加工厂负责加工、贮存、保管及供应。粮食供应取消后,完全走上市场,粮油加工厂划归北大荒米业前进分公司。
  兴办家庭农场以来,职工种地农场给垫支生产资料款,年底按产品折价收回垫资,种什么交什么。由于年景、经营不善及私自卖粮等原因,造成“利费粮”、“垫资粮”严重流失现象,农场在每年收获季节组成“粮食稽查队”由粮食科牵头,公安、交通部门配合,昼夜在场内巡查。下队工作组和清欠办等部门下队催缴,仍出现粮食流失,部分职工完不成上交粮而形成挂账。
  1996年以后农场不再给家庭农场垫付生产资料,粮食仍实行统一管理,实物交完后可以自销。
  2004年以后,农场推行土地上打租政策,农户在签订合同时交够承包费,秋后产品自行处理。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取消利费粮。粮食放开经营走向市场。
  1983~1989年,农场各生产队设专职粮食保管员,主管单位粮食贮存、管理工作,粮食科每年在麦收、秋收前对生产队保管员进行业务培训。
  1989年以后,各生产队不再设专职粮食保管员,利费粮收购、贮存由粮食科统一负责。粮食科站台有专职保管员管理粮食。
  农场粮食科设有3名化验员,化验室实行封闭运行。
  农场粮食科配有容量仪、快速水分测定仪、电动磨粉机等多种设施及扬场机、入囤机、清选机、电子秤等设有专人管理,生产队扬场机、入囤机、清选机全部转让给个人。
  粮食科对生产队的晒场承担管理责任,制定相应粮食产品管理制度。
  三、粮食储存
  农场粮食科设有粮食处理中心,负责全场粮食的收储。刚收获的粮食储存在生产队晒场,处理合格后交到粮食科储存。粮食处理中心有金属仓 4座,可储粮3 000余吨,水泥晒场6 000平方米,土晒场4 000平方米。1997年,全场共有水泥晒场面积118 300平方米,土晒场面积20 544平方米。1996年,农场实行“两自理”后,农户在完成上交农场利费粮和还欠粮后可以放开经营,不再由农场统一管理。粮食科收储的粮食只是“利费”粮和还挂账粮,减轻了仓储压力。
  2004年,农场土地承包租金改为以货币形式上打租金后,农场仓储设备已基本闲置,粮食处理中心设备和场地由建三江中央直属粮库征用。
  四、粮食流通
  (一)粮食销售
  农场是三江地区最大粮食集散地。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前,小麦、水稻通过国家订购量和保护价政策大部分进入国库,大豆在完成出口外贸任务后,少部分进入国储库,一部分根据上级内调进入前进油脂厂,也有一部分是大豆客商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家订购量逐年减少,部分粮食产品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粮食市场出现销售不畅,一度成为阻碍农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1999年以后,粮食流通全面进入市场经营,从粮食科到生产队自上而下建起一支专门跑市场的营销队伍,强化粮食流通领域。粮食流通运作方式是:粮食销售以种植户为主,承包费用收缴实行实物地租和全部货币化,订单内的粮食统一销售、订单外的粮食在粮食科指导下由种植户自行销售,农场下达统筹指标必须完成。
  2004年后农场土地承包实行先交钱后种地,粮食由农户根据市场行情议价销售给客户。
  (二)粮食供应
  1983~1991年,每年秋后农场粮食科对全场口粮、种子、饲料做出计划安排,成品油为供应制。生产队由司务长月初将供应人口和当月增减情况上报粮食科,经审核后凭粮油供应证,按定量集体供应,到粮油加工厂提货,由生产队发放;场直住户持粮油供应本到粮店按粮食科标准定量购买。
  1992年议价粮油商店增多,粮油供应自行取消,居民全部到议价粮店自行采购。农场粮油供应门市部由个人承包,转为议价粮店。
  1995年国家取消粮票的使用,农场不再兑换粮票。
  (三)贸易
  2002年,农场对日本出口大豆2 600吨,实现出口创汇53.25万美元。2003年对朝鲜出口大豆1 300吨,对俄罗斯出口大米6 259吨,实现出口创汇180.89万元。2004年,对台湾、俄罗斯出口大米 7 300吨,实现出口创汇313.24万美元。2005年,对俄罗斯、萨摩亚出口豆粉、大米7 800吨,实现出口创汇288.27万美元。2004、2005年, 农场连续两年被评为分局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五、农场粮食信息网
  2000年,农场和北大荒粮贸网合作,在北大荒粮贸网专门开辟了农场网页,并设专人适时更新网页,监测粮食价格行情,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2003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农场与北京知名网站通力合作,建立了农场粮食信息网,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户提供粮食价格、发布供求行情,网站由农场粮贸科管理。农场粮食信息网一经推出,台湾客商在信息网上看到了前进乳品厂产权转卖的公告,及时和农场联系,最终促成黑龙江永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佳木斯以东地区惟一的一家永和连锁企业,每年创产值超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