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 第二节 物 资
一、机构
随着农场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家庭农场由农场垫支生产资料和预借生活费转向“两自理”,农场计划经营管理体制结束后,农场物资部门存有大量物资需要经营,2000年,物资部门解体,2001~2005年,物资科只留 4人负责处理计划经济时期所剩的物资。2005年,物资科正式退出物资市场。
1983年,王志仁任物资科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树仁任副科长,金田昌任物资仓库主任。
1984年,物资科改为物资公司,胡廷云任经理,代书芳任党支部书记,陈宝山任副经理。
1985年,陈宝山任物资公司经理,代书芳任党支部书记。
1986年~1988年9月,陈宝山任物资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王垂斌任副经理。
1987年,施国栋任物资公司党支部书记
1989~1992年,王俊涛任物资公司经理,施国栋任党支部书记,王垂斌任副经理。1992年物资公司改为物资科。
1993年,王俊涛任物资科长,施国栋任党支部书记,蒋长春、王垂斌任副科长。
1994~1996年4月,蒋长春任物资科长,王垂斌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科长。
1996年3月~2000年,王垂斌任物资科长兼党支部书记,于志和任副科长。
二、物资采购与供应
农场物资科担负全场各单位物资采购与供应。1983~1993年农场各单位都设有专职油料员和材料员,单位所需物资由材料员到物资科去领取,结算方式在家庭农场内部转账。
物资采购按农场各单位年初计划进行,分季节供应给农场各单位。所需物资来源主要是建三江管局商业处和物资处所属的五金公司、生资公司、燃料公司、农机配件公司,比较紧缺的物资如化肥、油料等专控物资按农场耕地面积划拨,还有一些配件和劳保用品实行交旧领新。
1988年农场成立水稻办,水田物资由水稻办负责供应,项目投资物资都直接由水稻办负责。
1993年以后,国家逐步取消油料、肥料等计划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接轨,除少量国拨之外,大部分为议价购进、顺价销售。农场物资科除油料、化肥、农药按农场需要量进货以外,农机配件、机电材料、低值易耗品这三项材料只按实际需要进货,以免造成库存积压。
实行“两自、四到户”以后,农用材料物资部门独家经营结束,物资部门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削减物资主渠道的销售量。1997年,物资科进行改革,实行委托经营。物资科转变经营理念,直接到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把商品价格降到最低,经过运作,全面完成农场下达各项财务指标,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项材料销售统计表(农机配件、机电材料、低值易耗品)(1983~1997年)
表3—47 单位:万元
(一)石油、煤炭
实行“两自、四到户”之前,油料、煤炭每年销售额占物资总销售额50%。
1983~1996年,汽油一直由农场汽车队负责发放,柴油从管局燃料公司拉回直接送到各生产队油料库储存;副油由各生产队油料员直接到物资科购买;原煤从1996年开始,由伟江燃料站经营。1986年末,汽车队将原汽油加油房移交给物资科管理,1990年农场把加油房改建为262.15平方米的加油站,占地面积为10 782平方米。1992年加油站与物资科分开由农场直接管理,加油站有28人,李德成任站长。
1983~1986年,农场销售煤炭分别为10 974、9 452、5 809、3 761吨。
油料销售额统计表(1983~1992年)
表3—48 单位:万元
(二)农药、化肥
1983~1992年,农药化肥供应是根据农场播种面积由管局按比例下拨,提供地点在管局商业处和前进生资站。农场每年有少量开荒面积,实际供应化肥不能满足生产需要。1993年国家对生产资料价格上实行“双轨”制,计划内的肥料是平价,不足部分靠市场自行调节为议价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指标逐年减少。到1995年,肥料价格全部放开走向市场。
1998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放开经营,彻底取消计划供应体制,农场有20多家化肥和农药经销部门,从此,职工家庭农场种地所需要的化肥都到市场购买。
化肥(农药)销售统计表(1983~2000年)
表3—49 单位:吨
三、物资管理
(一)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是物资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1983~1992年农场计划经济时期,对购进的物资有专职验收员、提货员共同进行验收入库摆放。在没有验收之前,任何人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或打白条出库。保管员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见调拨员出具的提货单方可发放,对库存物资做定期保养,如涂漆、晾晒、倒垛等维护管理工作。实行四号定位,五号摆放物资管理方法:即货区号或货号、货架号、货层号、货位号定位和物资摆放五个一行、五个一垛、五五成方。做到铁件离地,绳离墙,重放下,轻放上,不轻不重放中央;各种轮胎充气放,成捆的物资立着放。
(二)业务管理
调拨员每月与财务对账并作月份表,金额与财务相符;在数量上调拨员与保管员对账相符。要求日清月结,做到永续盘点、定期盘点、不定期盘点和年终盘点相结合。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表相符,物资科在管局物资系统第一个达到物资管理标准化。
(三)财务管理
1983~1986年,场内财务管理方式是内部往来转账,对外业务是发托收承付货款。
1987年,农场实行内部用代金券结算方式。
1994年,农场各单位一律实行现金结算方式,各单位材料库开始逐渐取消,一切物资由计划分配过渡到市场经济,内部转账结束。
四、基本建设
1987年,农场物资科可以用每年的利润维修库房。将3、4、5、6号库房塌陷的地面修造成水泥地面,面积600平方米;重新制作铁货架24个;建简易库房960平方米,将露天存放的玻璃、钢材、整台农机具及配件存放起来。建砖结构围墙590延长米。
1990年,物资科新建农药库225平方米,对 7、8号库房木制地板及货架进行修建,铺设水泥地面安上角铁货架,仓库院内铺垫石毛 1 200平方米;建一座262.15平方米加油站;新增储油罐50立方米2个,30立方米1个,12立方米4个,加油机4台;建储油库202平方米。
1998年,对老库房的门、窗、房盖、房架子进行全面维修。
五、内部改革
1985年,物资科在原汽车队办公室成立物资经销门市部,把物资搬上柜台销售。1987年撤销门市部。
从1986年开始,各单位油料员、材料员、保管员归农场物资科统一管理。
1994~1996年,物资科实行以经营组为承包单位的分块管理、以销售额比例提取工资的改革,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5年,物资科在加工厂面条车间一楼成立物资商场。
1997年,物资商场在内部实行承包。1998年,物资商场彻底转制。
1999~2000年,物资科以经营农药化肥为主。2001年,物资科只留 4人管理和出售库存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