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第一节 工会 第一节 工 会
一、机构沿革
1984年,王常德任农场工会主席,陈锡明任工会副主席。同年陈锡明调出,王永山任工会副主席,有干事3人,会计、出纳各1名。
1989年,张立泽任农场工会副主席兼女工部长。
1992年,秦文德,任农场工会副主席。
1994年,张兰任农场工会副主席兼女工部长。
1995年,王永山任农场工会主席。
2002年,张新梅任农场工会副主席兼女工部长。
2004年,李云汉任农场工会主席。
2005年3月,周茂方任农场工会主席
2005年11月,王凤龙任农场工会主席。
农场工会领导人更迭表(2005年)
表5—7
二、职工思想教育第三章群众团体
1984~2005年,农场工会狠抓职工思想教育。
在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画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婚姻法》、《经济合同法》、《继承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法规专题文艺晚会等,使广大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维法。
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争做“四有”职工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场青年职工自发组织四有小组20多个。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场30多个基层工会组织先后组织4 000多人次纷纷走上社区、街道、广场、车站、货场等公共场所, 清除垃圾、杂草、擦洗公共设施,捡拾白色拉圾等,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到每个家庭及每个公民身上,激发全场人民勤劳、节俭、守纪、守法、文明、朴实,积极向上的热情,为开创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职工之家
1983年,农场各基层单位开始建立职工之家,此后,不断完善,着重抓“三室两场”建设,做到职工活动有场地,学习有阵地。到1988年全场 90%的单位建成合格的职工之家。1998年农场被总局评为先进职工之家,农场工会被全国农林工会评为先进基层工会。
2000年底,农场建成以文化宫为中心的活动广场,建立社区文化广场,陆续建起标准化门球场一个,水泥篮球场两个。
2003年,农场工会为13个基层单位“三室两场”拨付资金9万元,增添各种设施和设备。
2004年,农场建成泽鑫园文化广场,广场设有灯光、喷泉、舞台、音响,是农场职工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2005年,农场配套资金18万元为二、九、十、十六管理区及林业站和中心校购置体育健身器材。
到2005年底,农场27个基层单位全部建立职工之家,验收合格率100%。第三管理区、第七管理区、林业站、小学、中学被分局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四、职工双补和培训
1983年开始,按照总局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农场工会配合场教育科、职教办等,对全场1 300多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在职职工,分期分批进行拉网式文化课补习。从在职中小学教师中选聘133名业务能力强的担任双补教师,购进双补教材800多册,共开办122个补习班。1986年底,已先后有1 100名学员顺利通过考试,获毕业证,其中90%为初中,10%为高中。
1993年以来,农机、农业、畜牧部门每年都在冬闲时深入生产队举办科普之冬培训班,重点讲解农业生产、农机技术知识、养殖技术,提高科技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农场农机科每年都在秋后农闲时间,举办拖拉机车长学习班,还开设新学员培训班。每年举办机务队长短训班。农场农机、农业、畜牧、科技和工会等部门联合组织科技之冬活动,深入到基层生产单位,为职工群众讲解科学种田、多种经营等方面的知识, 每年培训人数1 500多人次。
农场财务科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为期一个月学习班,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农业科、粮贸科、物资科每年都组织保管员和技术人员集中进行学习。卫生科、医院不定期举办卫生员、医护学习班。
农场还选派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
五、工代会
(一)第二届工代会
1984年 3月28日,农场第二届工代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由13人组成的农场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和由 5人组成的经费审查委员会,大会讨论通过了王常德所作的题为《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的工作报告。王常德当选为农场工会主席。陈锡明当选为工会副主席。
(二)第三届工代会
1988年 9月13日,农场第三届工代会召开。王常德作题为《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工会委员会委员13人,农场工会主席王常德,副主席王永山。经费审查委员会3人,主任陈冬生。
工会委员会成员:马秀春、于英林、王常德、王永山、王甲林、孙文田、孙荣臣、孙岩秀、孙天礼、张立泽、李晓阳、杨锡同、徐加瑞。
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王永山、陈冬生、滕永涛。
(三)第四届工代会
1994年 2月27日~3月1日,农场第四届工代会召开,正式代表233人,特邀代表8人。选举工会委员会委员9人,农场工会主席王常德,副主席王永山、张兰。经费审查委员会3人,主任陈冬生。
工会委员会委员:王常德、王永山、王延生、张兰、吴兰州、袁锐、黄如森、塔怀刚、韩福生。
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王永山、陈冬生、滕永涛。
(四)第五届工代会
1999年11月25日,农场第五届工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04人,选举工会委员会委员7人,农场工会主席王永山,副主席张兰。经费审查委员会3人,主任滕永涛。
工会委员会委员:王永山、张兰、张辉、于富海、赵月梅、何安全、于长华。
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张兰、滕永涛、王雨军。
六、劳动竞赛
农场工会紧紧围绕农场各时期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促进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从1983年起,农场工会在每年春播、麦收、秋收三大季节,都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成立由农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竞赛领导小组,由场长、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制定竞赛方案,各生产队成立竞赛领导小组,按条件进行评比。竞赛的主要内容有:先进生产队、先进班组、先进场院、先进个人及“红旗”食堂等。后又增加水田管理竞赛项目。农场工会在各阶段都进行认真评比,对优胜者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各阶段评比结果成为农场年终评比先进单位的依据。
1985以来,农场工会适时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竞赛形式包括先进班(车)组、先进个人、先进场院、飞刀手、红旗食堂和先进单位等。农场成立场、队两级竞赛指导小组,制定竞赛实施方案,组成由领导、能人、行家参加的检查评比小组,深入现场,严格按竞赛标准检查评比。做到不走过场,不降低标准,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农场规定对连续五年获得竞赛先进的奖励一级工资,在全场上下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
2005年,农场工会积极配合农场生产工作,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适时开展“一播两收”三大环节的劳动竞赛活动,做到赛前有方案、赛中有检查、赛后有奖励,促进农场各项生产工作进行,全场劳动竞赛覆盖面100%。
七、庭院经济
1988年,农场号召全场职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场工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扶持庭院经济发展优惠政策,选择职工群众积极性高的林业站、良种队、二十五队等单位进行试点。当年建成蔬菜大棚20多个,猪舍50多间,培育木耳椴700多根,菌菇袋1 000多袋,生产反季节蔬菜5 000多公斤,出栏生猪500多头,产值200多万元。
1990年,庭院经济在全场遍地开花,建蔬菜大棚200多个,猪舍300多个,食用菌和木耳培植量成倍增长,总收入516万元,户均收入1 100元。
庭院经济进一步扩大规模,有效地化解了剩余劳动力,到1994年,全场自营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
1997年以后,农场庭院经济办扶持生产队建成蔬菜基地,以基地为依托,抓科技带动,抓示范推广,抓全程服务,抓跟踪问效。到2001年,农场庭院经济产值1 100万元,户均2 700元。
到2003年,农场庭院经济从业人员达8 833人,实现总产值10 682万元,实现利润3 818万元,超额完成分局下达经济指标,增加各类典型示范户20户。
2004年,农场自营经济蓬勃发展,产值1.66亿元,利润5 800万元,人均收入7 200元。纯收入超万元320户,年收入 5~10万元示范大户167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示范大户28个。年初开办鸡腿菇种植培训班,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鸡腿菇种植项目,建基地 1 860平方米,培植鸡腿菇创产值8万元,户均收入4 500元,成为职工增收的好项目。
2005年,农场庭院经济产值1.82亿元,利润 0.627亿元,人均收入74 640元。纯收入超万元320户,年收入达到5~10万元示范大户168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示范大户28个。
八、扶贫工作
农场重视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农场主要领导挂帅,农场工会牵头,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全场各单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经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和扶贫攻坚计划,把扶贫目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领导头上,作为领导政绩考核及评选优模的主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1988年以来,农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工作,主要包括政策性扶持,在土地承包、畜牧养殖、经商和发展庭院经济、私营经济上给予减免税费负担等各项优惠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与农行、信用社等沟通协商,为贫困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无息贷款和贴息贷款,解决贫困户发展的瓶颈问题;科技扶持,免费为困难职工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技能指导、技能咨询和技能服务。
1997年,农场成立助学基金会,当年筹集资金10万余元。先后为 300多名中小学品学兼优的特困生、贫困生和失去生活来源的孤残生解决急需的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医药费7万多元,帮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
2002年,农场工会发放10万元“1533”扶贫款,农场领导干部无息集资32万元发放给棚菜种植、养猪、绒山羊等34户贫困职工,全场有贫困职工198户,其中70户基本脱贫,脱贫率35%。全场有131户特困职工享受低保。两节期间,农场走访贫困户312户,发放慰问款6.7万元。
2003年,农场充分利用“1533”滚动扶贫资金 7万元,贷给10户贫困职工发展绒山羊和庭院经济,号召农场科队级以上干部与贫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贫困户98户。两节期间,农场领导带队走访贫困户 643户,发放慰问款10万元。农场工会成立助学基金会,建立特困学生档案,无偿资助2名学生上高中,金额3 000元,为贫困大学生3人贷款1.5万元。全场有贫困职工459户,有138户基本脱贫,脱贫率30%。
2004年,农场工会建立健全贫困职工档案 169个,发放“1533”专项扶贫款12万元及农场的配套扶贫资金260万元,开办各类生产技术、管理理论培训班3期。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农场扶贫帮困工作取得喜人效果:“1533”扶持贫困家庭89户,脱贫60户;领导干部一帮一扶持贫困家庭78户,脱贫58户;工会干部扶持贫困家庭2户,脱贫 1户。2004年,农场脱贫总户数119户,脱贫率达到70%。走访慰问420户困难职工家庭,发放送温暖慰问金10万元,发放慰问实物价值1万元。
2005年,农场工会发放“1533”专项扶贫款6 000元,“双百”扶贫贷款4万元,开办各类生产技术、管理理论培训班 6期。农场42户贫困户,脱贫34户。两节期间,由农场领导带队组成10个慰问小组,走访慰问 480户困难家庭,发放送温暖慰问金15万元,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办实事160件。
九、基层民主管理
在农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全场各单位也相应召开职工民主大会,基层民主大会由基层工会组织召开,主要内容有:传达农场改革方案;听取单位行政领导工作报告;听取生产队管理人员的述职报告;听取集体合同落实情况报告;听取财务预决算报告;民主评议单位领导干部;提案解答等。
农场实行场(厂)务公开制度,始于1989年。农场党政工领导重视场(厂)务公开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农场成立以场长、党委书记为组长,行政副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体改办、财务科、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劳资科、纪委、工会等部门组成的场务公开领导小组。各基层单位也相应成立以党政领导为组长的队(厂)务公开小组,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分工。
农场工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场(厂)务公开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采取职工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的知情度、满意度、基层单位的公开度、透明度,保证场(厂)务公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农场在制定场(厂)务公开内容时,把重点放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党风廉政建设的关节点,在实行场(厂)务公开时,注意紧紧围绕涉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制定“四必须公开”,即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公开;职工切身利益相关,需要让职工清楚明白的问题必须公开;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问题必须公开;本单位、本部门总体工作计划、发展思路、重要决策和经营成果必须公开。本着方便实用,易于操作,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原则,重点规范了职代会、公开栏等主要形式。
十、职工疗养
1983年,农场曾先后分期分批选送为农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各条战线上的老干部、老劳模、老先进、老科教工作者等,到外地疗养院疗养生息。疗养时间一般在几个月或半年不等,疗养地点主要在无锡太湖疗养院、辽宁兴城疗养院和五大连池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