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教育 第二节 基础教育
一、幼儿教育
农场幼儿园接收农场地区0~6岁婴幼儿入托。1983~1991年业务由农场教育科管理,经费由农场支付。1991年 3月幼儿园独立,经费来源一是由农场核定下拨款;二是单位自筹农场补贴。
2000年底,幼儿园内设有大型玩具滑梯一架、玩具飞机一架、录音机等教学设备。小型教具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2002年,农场幼儿园归个人承包,农场给予补贴 2万元,其余自己创收。由于幼儿园房舍破旧、玩具极少、入托幼儿减少,幼儿人数由180名减到2005年120名。
二、小学教育
1983年前,农场小学教育条件艰苦,办学只能因陋就简,开设学科,以主要学科为主。音体美等小三科,因师资状况而定。1983年,农场小学有40个教学班,其中复式班22个,在校生1 485人,教职工92人。
1984年以来,农场小学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各生产队小学基本告别黑屋子、火炉子、土凳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安上了暖气,用上崭新的桌椅,统一配发常用的教具和图书资料,配齐配强各科教师,开齐开全学科。加强教学管理,农场教育科专门设立主管生产队办学点机构和人员,经常深入各办学点检查、指导教育教学情况,组织办学点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定期召开办学点教学质量分析会,定期举办教案展览、教学竞赛等、周日活动安排等,教育教学逐步走上了正轨。
1994年以来,农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按规划和进程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扎实做好普九工作;学习借鉴先进单位典型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缺补漏,扎实搞好阶段整改,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普九”工作目标。
“两基”攻坚战达标后,农场建成 5 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撤销23个下伸生产队办学点,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择优竟岗办法,整顿教师队伍,10名教师妥善安排转岗到后勤,做舍务管理工作,2002年完成全场集中办学。
2003年,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农场加强教师培训,先培训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分别达到了100%、80%和60%,加强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学校常规教学研究化,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大教师间合作与交流,校际间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合力,经过两年努力,课改实验圆满成功。
2005年,农场小学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327人,教职工95人。
三、初中教育
1983年,农场初中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852人,教职工52人。
1983~1993年为农场初中教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批从地方招聘的教师融入到农场教师队伍后,为农场的初中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教师很快成为初中教育骨干力量,担任主科教学班主任、教研组长和毕业班把关教师。农场每年考进三江重点一中学生都在40人左右。
从1994年开始,农场初中教育进入繁荣期。全面实施“两基”攻坚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体系,成立校外辅导站,开办家长学校,聘请四老 (离休老干部、老垦荒、老知青、老模范)为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切实打牢学生全面发展基础。
2005年,农场初中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 077人,教职工115人。
四、高中教育
1983年在场直开办普通高中班,40人,生源除农场外,还有附近洪河、青龙山和前锋农场的学生。开设课程与全国同步,前后共办 6年,送出四届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23人。但终因生源不足,教学质量原因,普高办学难以维持,只好停办,学生分流到七星一中、勤得利普高和红卫高中。
农场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1983~2005年)
表6—4
续表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