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教育教学
第六节 教育教学
第六节 教育教学
一、德育
1983年以来,中小学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班主任和思品课教师主渠道作用,采取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日、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广泛深入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文明守纪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中小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结合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不断改进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德育形式新颖性,德育内容趣味性。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压力大的现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些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二、智育
1981年,农场从地方招聘大批教师后,中小学能够按国家教学计划开齐开全学科,配齐配强教师。教学开始步入正轨,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质量标准等达到统一。小学开设语、数、思品、史、地、自然和音体美等学科。1997年后,中小学开设微机课,课改实验后,小学开设英语课,主科教材选用全国统编版,小三科主要是用省内版,乡土教材选用省编的。
1983年后,全部采用全日制班级授课形式。教学方法运用自学辅导法、知识树法、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教学除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积累,更关注学生能力形成。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败的一种手段,形式多采用封闭式,试题大部分是考察记忆和理解的,客观性试题占主导。
三、体育
农场中小学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努力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成立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课外体育运动队,带队教师经常利用早、晚、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不断提高队员体能和竞技技能,为队员出好成绩打下良好基础。中小学每年都要精心准备,开好春季田径运动会,到2005年举办20多届。学校多次组织代表队,参加分局和总局举办的中学生运动会,曾多次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及精神文明队的佳绩。中小学还因地制宜地开展冰上体育运动,举办传统的环城赛、拔河赛、球赛等,活跃师生的业余文体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振奋师生精神。
四、美育
按国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场直中小学开设美术课,主要选用省编教材。下伸办学点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虽然也发美术课本,但基本没有老师授课。
场直学校在上好美术课同时,成立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兴趣小组成员创作和观摩,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美术教师经常把学生带到车间、田间地头,去感受生活,领略大自然,体验社会,拓展美术学习的视野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经常举办“五一”、“六一”、“十一”等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览。
五、劳动教育
农场中小学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合格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各年级均按教学计划开设劳动课、劳技课,配备专门的劳动课教师。教学内容涵盖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农业生产等。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支援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建校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农场中小学普遍建立劳技课专用教室,劳技室里有各种劳动工具。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做家务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情。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
场直中小学从1989年开始筹建电教室,初建时设备简陋,只有电视机、放像机、幻灯机,可放教学录像片,观看名师讲学和课堂教学实录等。教师利用幻灯片教学,增强了直观性。
1997年开始,中小学逐步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教师开始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从互联网中搜集和加工备课参考资料。提高备课效率。学校还把教师研讨课,观摩课制成光碟,供大家学习、观摩和交流。
七、学校卫生工作
1983年以来,中小学十分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时刻挂在心上。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机构健全,层层落实责任制,各项卫生制度上墙,广泛开展春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定期搞好检查评比,结果公开,赏罚分明,促进全校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突出抓好饮食饮水卫生、教学卫生、环境卫生和学校公共卫生。场直中小学分别设立校医室,选派医疗水平过硬,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医,配齐医药器材、设备和用品,定期为中小学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儿童常见病防治工作,及时搞好青少年预防接种,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初级卫生保健常识。
中小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大扫除和卫生大检查。文明班、文明寝室、文明办公室评比中,卫生占很大比重。卫生标准达到无灰尘,无纸屑,无杂物,无污渍,窗明几净,物见本色,各班还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凡卫生不合格的,及时整改。
中小学食堂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炊事员健康无传染病上岗制度,严格炊具消毒制度,食品采购制度,食品存放制度。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让学生家长满意。1983年开始,学校食堂连续5年被总局卫生局教育局评为“红旗”食堂。
八、勤工俭学
建校初期,勤工俭学工作由各校后勤负责。到1987年,农场教育科设立勤工俭学指导站,配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专门负责勤工俭学规划、项目、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的编制,帮助各校解决在勤工俭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督促目标按期完成。负责勤工俭学年度总结和报表。1993年,勤工俭学指导站撤销。该职能由教育科兼管。
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立勤工俭学基地,经与农场多次协商和积极争取,农场拨给中小学每生 1~3分勤工俭学基地,约600亩左右。并调拨配套农机具和农机人员,勤工俭学基地每年播种大豆和麦类作物,各班轮流到基地参加春播,夏锄和秋收劳动。学校还聘请种田能手和科技人员指导学生,使学生尽快掌握一定生产技能,年均纯盈利3万元。
1995年以后,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后,农场收回勤工俭学基地。此时期勤工俭学以组织学生在农忙季节支援农场农业生产为主,收入几千至上万元。各班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捡废品,卖旧书报等,所得收入作为班费,用于购买新图书和开展班级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