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育经费 第九节 教育经费
一、经费来源
农场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国家财政拨款部分,二是农场补贴部分,三是民间集资部分。
国家财政拨款,这是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1997年前,主要按在校人数,一般初中每生每年约200~300元,小学每生每年150~250元。随国家财力状况逐年有所增加。国家每年给农场拨 200万左右。1997年后,由按学生数改为按在册教职员工编制拨款,前勤教师,管理人员每人每年约15 000元,工勤人员每人每年约8 000元,拨款总额约300万元。
国家经费不足部分,由农场补差,原则上缺多少,补多少。1997年前, 国家拨经费占1/3左右,农场补贴2/3左右。1998年后国家经费占到2/3左右, 农场补贴占到1/3。农场在补贴公用经费基础上,每年还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折旧费、水电煤补贴以及改善办学条件。
民间集资部分,这是中小学教育经费应急补充部分,主要在农场财政特别困难,而中小学又急需基础建设时使用。1998年,农场职业高中独立设校 2年,但始终没有校舍。农场资金紧张,采取全场职工按人头,每人集资150~300元的方法,建起960平方米职业高中教学楼。
农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1983~2005年)
表6—6 单位:万元
二、 经费管理
每年初,农场中小学根据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编制具体经费计划,上报农场审批,由农场财务部门分期分批拨付。在经费使用中,中小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会制度,在坚持执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工会、教师代表组成的财经小组,每笔开支必须经财经小组全体成员签字方可生效。中小学财会账目坚持日清月结,定期在校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每季度汇总并上报农场财务科。每年年终决算进行一次经费使用情况分析和说明,校长要在教代会或教师大会上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广大教职工监督。
农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中小学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和末位淘汰制。每年不定期对学校财务进行突击检查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违纪现象,依法依纪严肃惩处责任人和当事人。杜绝不合理开支和贪污浪费现象,保障教育经费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