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20世纪80年代初,农场居民衣着受城市影响很大,城市知识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场职工的穿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人们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及经济条件来打扮自己,穿戴追求款式、色彩、质地、舒适。90年代后,人们衣着追求向品牌、舒适、方便、个性、环保方面发展。2000年开始,人们的服饰趋于高档化、休闲化、个性化和品牌化。高档化妆品为女人所青睐,美容、美发厅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形成一个新的消费领域。
二、饮食
1990年以前受种植业的影响,农场职工以白面为主,市场上有玉米面、大子等杂粮,但价格高于面粉。农场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开发水稻生产,1990年以后,职工吃大米较方便,粗粮和杂粮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剂品。主食品种花样越来越多,有馒头、包子、米饭、花卷、饼、面条、油条、麻花、饺子等,人们的饮食多样化。2000年以来,早餐喝牛奶及家庭自制豆浆成为职工一种饮食习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场副食和蔬菜较少,尤其是冬季职工几乎吃不到新鲜蔬菜。各家住户都是秋天自己贮存大白菜、土豆和萝卜老三样,冬季有渍酸菜的习惯。夏秋两季居民房前屋后有小菜园,种植大葱、韭菜、菠菜、生菜、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辣椒、白菜等。有的居民晒些干菜、腌咸菜以备冬季食用。90年代后,由于交通便利,市场放开,农场市场上副食供应品种齐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鸡及禽蛋、大鹅、牛羊肉的消费量逐渐增多,人们不断地追求副食质量,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野生蔬菜、食用菌等食品成为居民饮食的主旋律。
三、住房
1990年以前农场普通居民住房都是平房,有四分之一的都是泥草房,农场只有一栋老干部居住的二层小楼。职工住房依靠单位分公房。从1988年农场第一次房改以后,职工住房开始实现商品化、私有化,一些职工自建住房,档次也越来越高,墙体由本砖本色到水刷、贴瓷砖;房盖由水泥瓦到镀锌铁皮;地面由水泥到水磨石再到地板砖;屋内有上下水管道、水暖设施;家家有了液化气罐,职工住房面积由1994年人均10平方米增加到人均16平方米。2000年,生产队居民全部告别泥草房。
1992年以后,居民住宅实现商品化,农场提供优惠条件开发建设职工商品楼住宅,到2005年,建筑楼房面积2.67万平方米,330 多户居民迁入新居,多数住房室内都进行装潢,更新家俱、家电;房前屋后铺设水泥板或地砖。场区外围植树已形成绿化城堡;场区道路两侧栽植各种绿化树木,配置了花灌木树和花卉;家属区道路铺上白色路面和地砖,修造了休闲广场和喷泉,主干道路全部安装路灯;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粗具规模。
四、出行
20世纪80年代农场职工远行主要是乘火车。当时公路状况较差,公路客运较少,1990年只开通场外前进至佳木斯市、场内前进至十一队这两趟班车,日发送旅客不到 100人。1991年农场成立客运站,客流量不断增加,到1995年前进客运站开通前进分别至前哨、三江、洪河、青龙山、勤得利、抚远、八五九等班车。到2005年,农场客运站日发班车达42班次。其中通往外线的始发车辆有前进至哈尔滨、佳木斯、抚远、同江、分局等10条始发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场职工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经济条件和交通环境的改善,摩托车和小汽车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