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关于水稻栽培最佳密度的探讨

关于水稻栽培最佳密度的探讨



               关于水稻栽培最佳密度的探讨
                     李维峰
  我国水稻栽培由密植转向稀植,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巨大作用。根据我场现有栽培水平,稀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场水稻生产,为此,特在前进农场科技培训基地内进行了密度试验,旨在找出本地区主栽品种(空育131)的最佳栽培规格。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点与条件
  试验地点设在前进农场科技培训基地内,试验田土壤类型为潜育白浆土,土壤肥力中等、均匀,秋整地,PH值:5.6~6.1,前茬大豆,水稻品种为空育131,插秧日期为2004年5月20日,各密度插秧规格、插秧时间、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一致, 底肥施用中东复合肥13.5公斤/亩,全年活动积温2 444.7℃,无霜期138天。
  (二)试验设计
  本试验各插秧规格分别为7×3寸、7×4寸、7×5寸、7×6寸、8×3寸、8×4寸、8×5寸、8×6寸、9×3寸、9×4寸、9×5寸、9×6寸、10×3寸、10×4寸、10×5寸、10×6寸,每一规格插6行,每行20米,由于土壤肥力均匀无梯度,因此采用顺序插秧且无重复。
  (三)调查方法
  9月10日,对每插秧规格选取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2点,每点连续10穴进行每穴株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空秕率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各插秧规格产量构成因素调查表(2004年)
  表附—4


  
           相同穴距不同行距产量构成因素表(2004年)
  表附—5



  
  由表附—4可以看出,相同行距下,随着穴距的增加, 每穴穗数呈递增趋势,这表明在相同行距下,穴距对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影响作用明显,穗粒数、空秕率无明显变化规律,收获穗数并未随着穴距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减或递增性规律变化。千粒重只有在行距为10寸的情况下,随着穴距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在行距为10寸的条件下,行距对稻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小,穴距成为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在行距为7寸、8寸时,随着穴距的增加,千粒重呈现单谷曲线,穗粒数呈现单峰曲线;行距为 9寸时,随着行距的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未呈现出规律性,在行距为7寸时,随着穴距的增加,穴距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逐渐减小。由表附—4可以看出,穴距不同,行距为7寸时,整个产量水平相对并不高,这表明7寸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有很强抑制性,影响了水稻正常的生长,从而影响了其产量,可见行距为 7寸是不适合应用于水稻生产的。
  由表附—5可以看出,在行距为7寸、8寸、9寸之间,穴距相同时,随着行距的增加,每穴收获穗数也随之增加,但在行距为 9寸和10寸时,每穴穗数相对比并未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性。这表明 9寸的行距,就可以完全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行距的要求,同时再次表明在穴距相同时,行距为10寸是对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浪费,在实际生产中不宜普遍使用。在相同穴距下,随着行距的增加,收获穗数也未呈现出递增或递减性规律,每穗粒数均以行距为 8寸时,达到最高,在穴距为5寸时,不同行距中,8寸行距产量最高,可见,在行距为 8寸时通过株行距的协调,可以达到一个较高产量水平。
  总而言之,在4个行距中,7寸行距对水稻生长影响过大,不利于高产,10寸行距对土地利用率降低,亦不能达到高产,只有行距为 8寸、9寸时才易于获得一个较高产量。在行距为8寸、9寸时,穴距为3寸、4寸时,9×3寸比8×3寸,9×4寸比8×4寸收获穗数多,在穴距为 5寸、6寸时,8×5寸比9×5寸,8×6寸比9×6寸收获穗数多,可见插秧时株距为3寸、4寸时,应选择行距为9寸,在株距为5寸、6寸时,应选择行距为8寸。同时也表明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收获穗数并不是完全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在产量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9×4寸>8×5寸>7×6寸,9×3寸>8×4寸>7×5寸,8×3寸>7×4寸。
  在产量最高的3个密度(8×5寸、9×3寸、9×4寸)中,8×5寸穗最大,9×4寸粒最重,9×3寸穗型和粒重均居中, 在三个产量最高的密度中没有任何一者可以同时兼有穗最大、粒最重,就此3个密度而言,穗大和粒重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
  三、结语与讨论
  通过本次试验得出产量较高的3个插秧规格(8×5寸、9×3寸、9×4寸),3个密度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各有优劣,没有任何一者可以同时兼有穗大、粒重、穗多三个关键因素。稻作是通过群体的相互协调,而使产量达到较高水准,而并非通过单因素来达到最高产量,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田块应以9×4寸、8×5寸为主,在肥力中等偏下的田块应保证单位面积足够收获株数为前提以获得高产,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应以9×4寸、8×5寸为主,在气温偏高的年份中8×5寸的规格光合作用将会大大增强,千粒重也将会大大提高,其增产潜力较大,在气温正常年份应以9×3寸为主。
  总之,在正常年份条件下,水稻栽培究竟采取那种密度较为适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土壤肥力选择栽培密度,土层深厚、肥力条件好的地块,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宜稀不宜密,在肥力中等偏下的地块在,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适当密些。
  2、在相同或相近密度下,最好采取宽行距、窄穴距的栽培方式。
  3、在积温较高的年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宜稀不宜密。 
                      (此文为2005年总局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