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场已经走过了18个春秋,18年的成长历程,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艰难创业期(1988~1995年)
  农场是三江平原综合开发建设的农场,是 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启动的第一个农场,然而她又是在国家紧缩银根政策的前提下诞生的。建场伊始就一直处于缺少资金,建场规划不能如期落实,开发建设局面不佳的状态。未立灶先负债,历史包袱沉重:1988年建场时,从勤得利农场移交过来8个生产队,13.8万亩耕地,历年各种亏损挂账及小水挂账等共计1 852万元。移交债务通过农业银行划为流动资金贷款,每亩耕地承担债务 134元,每年支付的利息就占家庭农场上交利费的一半以上。两年大灾,损失惨重,生产建设举步维艰,1991~1992年,连续两年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全场经济损失达3 000万元,形成流动资金贷款本息沉淀794万元。至1992年底,各项贷款加陈欠债务已达6 000余万元,一年要付利息333万元。沉重的债务,制约了经济发展。外汇比价调整,又使农场雪上加霜,1989年农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项目贷款641万元购买机械设备,到1993年已按计划还本金301万元。1994年日元与人民币由原来比价1:0.03调到1:0.086,由于比价调整,由原欠本金 340万元,调整到1 432万元,纯调增人民币1 092万元,形成“递延资产”。投入资金力度不足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1988~1995年的 8年里,国家共对农场投资1 687.91万元,虽然完成了计划投资的100%,但资金到位不及时,大部分资金要到年度的12月份才到位。农贷资金到位额度明显不足,8 年中,计划使用农贷资金1 395.76万元,而实际到位635.26万元,仅完成计划的 45.5%。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下达较晚或信贷资金到位额度不足,变相地加大了农场负担的资金占用量,影响了项目效益的正常发挥和资金的有效回收,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截至1995年末,农场负债总额9 031万元,实际资产负债率为125.7%,平均亩耕地负债403元,职工人均负债68 469元。共欠银行短期贷款本息3 734万元,每年贷款利息358万元,加上罚息340万元,农场每年要偿还银行利息支出698万元,每亩耕地承担利息32元。高额债务给尚未形成生产规模的小型农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致使农场生产建设非常缓慢,也给偿还贷款本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建场初期,职工的热情很高, 期望值也很高。然而由于建场资金的来源不足, 没有出现“三河”(洪河、二道河、鸭绿河)建场时那种轰轰烈烈的气氛,因此在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产生了思想情绪,人们说:“新农场没新样,工资发不出,照旧住破房”。面对困境,农场党政领导一班人没有退缩,他们审时度势,带领浓江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为激励斗志,农场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作为场魂。发出了“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振奋精神,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号召,全场从少年、青年到老年人,从学生、职工到家属都参加活动。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健身操比赛、球类赛在农场蓬勃兴起,蔚然成风。企业文化激发了职工建设新浓江的热情,增强了职工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建中学教学楼每个职工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为支援春耕生产,职工在不发工资的情况下,10天储蓄108万元……
  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农场把加强职工队伍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派人参加管局机务学习班,主任、副主任、支部书记长期班、短期班,“八一农大”干修班等共 100多人次;委托管局中专培训机务工人 300多人次;与黑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站,创立了职工中等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高中;同兄弟农场建立横向联系,请他们来场为各级干部传授管理经验;各作业区普遍开展了上岗前培训。以上措施对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使农业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农场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原则,实施“一水、二路、三开荒、四造林”的战略,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988年 7月,筹建中的农场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施工。到1995年末,共完成支、斗、农沟 855条,长度1 100公里,田间路113条,桥涵 134座,造林台面300多个,合计土方985万立方米,投资943.12万元,使排水工程初具规模。粮豆种植面积由1988年的9.76万亩,增加到1995年的20.4万亩,单产由1988年的99.3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183.4公斤。
  为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农场挖潜改造,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1989~1991年3年间购进日本产挖掘机 4台,先进农业机械657台件,动力机械装机容量新增 9 038千瓦。大马力拖拉机和收获机的引进,大大加强了机械力量,缩短了粮豆播种期和收获期。建成日处理3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 1处,粮食仓储能力1万吨。积极发展畜牧业,打破单一的生猪饲养为主体的格局,向以肉鸡、蛋鸡、 黄牛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先后出台了“以畜带地、给予落户、垫支购买、免交费用”的优惠政策,建立畜牧小区一处。到1995年底,农场肉牛存栏823头,猪存栏2 250头,羊582只,禽类2.3万只,创产值338万元,利润135万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到1995年,职工自营经济实现产值 376万元,利润达140万元。在水稻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水田由1988年的49亩增加到1995年的1.8万亩,亩产由原来的200多公斤增长到419公斤,为以后的大面积开发种植水田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农场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逐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是机构改革,将一些实体科室从机关分离出去,转变职能,实现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减少管理费用。文教卫生、政法等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定员定编。二是对基层单位实行主任、经理(队长、厂长、站长)负责制,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进风险机制,干部、职工采取风险抵押承包,经营亏损,主要领导挂账加倍。三是对工商运建服企业通过承包、委托、租赁、转卖等措施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国有民营或私有私营,使其不再坐农业之车,拖全场经济后腿。四是进行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配套改革。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的缴纳由用工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把公有住房转卖给个人,实现了职工住房商品化;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农场、单位、个人共同承担医疗费用。以上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农场负担,促进了农场的发展。
  为了给职工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农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尽量挤出部分资金进行场部建设。到1995年共建成生产性、公共性、生活性用房 1.9万平方米,配套了采暖、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工程,完成了场部的搬迁,小城镇建设已具雏形。
  8年中,农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 468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 669万元,占总投资的41.2%。累计播种134.8万亩,生产粮豆17.8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1.7万吨,出口大豆2.7万吨,累计经营利润494.8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989年的873元增加到2 182元。
  稳定发展期(1996~2000年)
  这一时期借助新一轮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农场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制定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实施多轮驱动开放开发战略,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完善。1996年农场在总结以往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后,取消双向承包,停止股份制试点,全面实行“两自理、四到户”,彻底改变了作业区作为投资主体和经营实体,负盈不负亏的格局。实行了以粮抵费的实物地租,土地租赁经营,全部签订租赁合同,依法管理,家庭农场作为投资、风险、利益的主体,实现了持久性的规范化经营。机械设备变卖一步到位,产权明晰到人,全场当年变卖机械设备 1 020台件,总价值1 318万元,固定资产总增值6.9%,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又保持了国有农场机械化的优势。
  继续加大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1996年突击进行以典型区为重点的水利工程施工,共完成土方197万立方米,修筑田间路72.9公里,桥涵8座,总投资398万元,使6万亩荒原得到开垦,获总局“黑龙杯”水利竞赛金杯奖。1997~1998年进行农沟加密,支斗沟清淤,继续完善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先后完成 “140”工程造林台面近百公里,1997年获“黑龙杯”竞赛铜杯奖。至此,农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开发格局已基本形成。5年中新打电机井363眼;新购置农业机械333台,配套农机具260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3 476千瓦;新建集中育秧基地7处,安装钢骨架大棚600栋;新建种子加工厂1个,精米加工厂1个,农用飞机场1处;各作业区农机具场全部实现围栏化、沙石化、花园化。
  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农场制定了优惠并且稳定的政策,努力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有资金、懂技术的人才来场参与开发建设。截至1998年底,外来人员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36份,承包耕地12.4万亩(其中水田5.6万亩),占整个计划面积的42%,带入机械设备1 500台件,资金达 4 000万元,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实现规模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以稻治涝”之路。农场的耕地全部是低平原湿地,即便已经具备了一流的水利配套工程,大雨过后地表水很快就能排除,但土壤水饱和也会形成涝灾。逢涝必灾的现实使场领导班子下决心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洼地种水田,变水害为水利。1996年,全场掀起了水稻种植热潮,当年新增水田 4.9万亩。1997年,水田面积达到7.7万亩,总产4.5万吨。截至2000年,共开发水田16.2万亩,种植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粮食生产总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农场压缩机关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开支,工作作风由行政管理型转向经营服务型;解散小车班,将机关小车评估变卖,产权归购车人;作业区管理人员定岗定编,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在商店、汽车队实现了民有民营之后,对水利工程公司、基建队、修造厂进行了拍卖,关停了物资公司;对粮贸、电力、科技中心等 8个单位分别实行委托、风险抵押、股份制等经营方式,经济责任量化到个人,彻底消灭了亏损单位;先后对幼儿园、教育后勤、职工医院等单位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在改革的同时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了对家庭农场和其他承包经营组织在合同、土地、农机、产品、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了分散经营层次的行为。为达到种植业节约成本,优质、高效、高产的目的,结合农场土壤、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措施和方案,共推广浅翻深松、大垄密植、钵育摆栽、航化作业等新技术20余项,取得了显著效益。
  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5年里共建成公用楼、住宅楼1.55万平方米, 实现了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修建水泥路1.2公里,新建绿地 2万平方米, 安装了路灯、彩灯,“楼在树木中,人在花草中”的构想逐步成为现实。建有通讯微波塔,开通了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实现了微机联网。全场固定电话超过1 000部,有线电视覆盖率 80%,自来水入户率81.3%,营区道路沙石化100%。
  5年中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9亿元,其中自筹资金4 698万元, 占总投资的36.5%。累计播种 133.2万亩,生产粮豆36.5万吨,交售商品粮28.5万吨,出口大豆0.76万吨。累计经营利润571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加到4 213元。
  快步前进期(2001~2005年)
  这一时期农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农场的改革开放,使农场的经济实力、综合场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家庭农场已经完全成为投资、经营、利益、风险的主体,土地承租固定和适度规模经营取得同步推进,利费税收缴完成了由实物抵租向货币抵租的转变;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到位,实现国有资本退出100%,明晰了产权制度,转变了经营思想,增强了服务意识。改两级核算体制为一级核算体制,对管理区实行目标量化责任制,风险抵押,定额上缴,对农业经济实行目标定性与弹性考核,农业经济计划实行结构调整、欠款回收、指令性计划与经济目标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健全,实现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五保合一”。
  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农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农业为中心,以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成本逆控和节本增效措施,确保农业向优质、高产、安全、卫生、高效方向发展。农场把水稻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常抓不懈,使水田面积由2000年的 9.7万亩增至2005年的18万亩。2005年全场人均生产粮食22 721公斤,粮食商品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种率达到90%以上,优良品种率100%。有机食品基地总认证面积超过了10万亩,有机小粒黄豆、有机大麦和芸豆等已出口韩国和日本,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农场坚持饲料地优惠政策和提取畜牧发展基金政策,加强和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通过调整畜群结构、选用良种、推行规模化、规范化饲养和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使畜群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绒山羊存栏 4.8万只,肉牛存栏2 003头,生猪存栏3 011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 179万元。畜牧业增加值1 171万元,比2000年增长97.7%。
  林业进入了高投入、快发展阶段。农场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人工造林面积稳定增长,营区高标准绿化步伐加快,家庭林场蓬勃兴起。5 年间累计造林26 370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1%增至2005年的8.9%。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面夯实。2001~2005年共投资1 445.9万元,完成排水干、支沟15条,斗、农沟74条,新建永久性涵洞194座,总计完成工程土方520.2万立方米,使田间工程配套率由2000年的65%增至2005年的90%。大中型拖拉机由2000年157台增加到470台,联合收割机由2000年的45台增加到9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0年的31 761千瓦增加到59 952千瓦,使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了90%。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以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商业贸易、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到2005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 777.3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68%,比2000年增长 124.7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24.96%。非国有经济增加值3 185万元,占经济总量的16.8%。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农场坚持农艺农技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措施、覆膜技术、酵素有机肥技术、水稻培育壮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农业标准化进程, 促进了增产增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0年的61%增至2005年76%。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场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年中农场先后投资1 300余万元建设学生公寓、职工住宅,改善场区、营区道路和环境,场队自来水普及率100%,场区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2003年农场开始实施小城镇建设升级工程,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竣工,完成了文化广场相关配套建设,场区“亮丽工程”建设;以新建场部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活动中心、大型音乐喷泉广场、森林公园、2 公里白色路面为主体的第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届时一个天蓝、水清、地洁、气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农垦新城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民面前。
  5年中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 294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 911万元,银行借款251万元,其余为自筹资金。累计播种 157.5万亩,生产粮豆44.9万吨,交售商品粮38.9万吨。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 819万元,比2000年增长 84%,年平均增长16.5%;人均纯收入7 176元,比2000年增长58.7%,年平均增长7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19 513元增至33 628元,增长72.3%;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 472元,比2000年增长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