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场经过18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林茂粮丰,百业兴旺,集农工商贸服于一体的新型国有农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建场以来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 659.7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 967万元,银行借款7 075万元,利用外资 1 118.3万元,自筹资金12 499.4万元。累计开垦宜农荒地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9.4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68万亩,完成草原建设 2.5万亩,开发水田30万亩。累计新挖支斗农沟 1 424条,总长1 699.8公里,清淤713.91公里,新建桥涵354座,水泥晒场12 600平方米,新修田间路 200条630.29公里,工程土方合计2 070.97万立方米。购置农业机械1 540台件,配置农机具 932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5.24万千瓦。拥有日处理3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1处,日加工100吨的种子加工厂1处,每小时加工15吨大米的精米加工厂 1处,面积1.63万平方米的农用飞机场1处。建成了标准化全日制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实现了中小学集中办学和改制,中考升学率和毕业生合格率多年均位居分局前列。农场职工医院被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医院,以职工医院为中心,全场设立的 9个卫生所,均被评为甲级卫生所,形成了卫生防疫网络。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已经建成。
  粮豆总产由1988年的9 703吨增加到2005年的13.17万吨,增长了12.6倍。累计生产粮豆99.2万吨,上交商品粮82.6万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1年农场被省农业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农场,1998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1999年被总局评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农场。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改革开放,是浓江人的与时俱进使农场能够在短短的18年里,在一片荒芜的沼泽地上创造出如此的辉煌业绩,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18年来,我们的工作有得有失,经验不失为宝,教训弥足珍贵,很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综合开发是立业之本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惠及子孙,造福后代的宏图伟业,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建现代化国营农场,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农场党政领导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科学的论证, 形成了共识。1、制定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即在遵循“一水、二路、三开荒、四造林”开发原则的基础上,以治水为中心,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为重点,以加快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多种经营为龙头,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为保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涵, 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2、科学规划,在大的排水环境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制定了流域治理与小区开发相结合的方案,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 渠相连的农业开发格局。3、在农业机械的引进上,坚持设备选型的高起点,本着立足国内、兼及国外,要买就买最好的,要进就进最先进的原则, 购进的农业机械均是当时各个时期最先进的。4、在施工和管理上,坚持建设质量的高标准,管理上的严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工程良好率达到了 98%以上,工程质量被省三江平原开发办公室评为优质工程,经受过超标准的洪涝灾害考验。
  通过11 834.2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注入 (中央财政资金4 580.91万元,农业银行贷款1 075.26万元,自筹资金6 178.03万元),农场健康地成长起来。
  开放开发是兴业之源
  农场耕地绝大部分为白浆土,黑土层薄,通透性差,且地势低佳,逢涝必灾。以豆、麦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抗灾能力极弱,1991年因降雨量过大,造成亏损 955.2万元,平均亩亏损45.5元。惨痛的教训使场领导意识到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特别是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只在“稳麦、压豆、种好水稻,发展经济作物”等层面上作文章,步子没有迈开。1995年水稻价格上扬,每公斤达到1.80元,水稻种植户们都赚了大钱。农场领导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借鉴兄弟农场的经验,借助全面实行“两自理、四到户”的强劲东风,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大力进行水田开发和荒原开发。先后推出一系列鼓励水田开发和荒原开发的优惠政策,调动职工开发的积极性,吸引省内外的农民进场开发。1996~2005年,累计开发水田18.5万亩,荒原7万亩,引进劳动力5 000余人,带入机械设备2 000余台件,携入资金5 000余万元,实现纯利润2.5亿元,从而使农场的建设发展开始步入了快车道。
  科技开发是富民之举
  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动力,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助推器,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主要载体。农场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把科学技术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18年来,累计推广先进示范技术3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近40万亩。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强。科技培训 8 000余人次,提高了农户科学种田水平。特别是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之后,农场加强科技服务,实施点、线、面科技网络工程,建设示范带、示范园区,确保了各项新技术、新措施及时推广到位,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76%以上。先进科技的应用使农作物熟期较常规提前 7天以上,作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给农业生产和实现小康注入了催化剂。
  体制改革是强场之路
  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行“两自理、四到户”的经营机制,真正确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投入和盈亏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农场拿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出现了大农场活了,小农场富了的转制。对工商运建服企业,从实际出发,实行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了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企业吃农场“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农场甩掉了包袱,能够轻装上阵。机关、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轨变型,逐步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定势,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换机制,逐步建立起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双向承包是失误之策
  1988年,筹建中的农场恢复家庭农场经营体制。1990年根据建垦局发[1990]18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深化农业改革的意见》中“项目农场对作业区继续实行统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亏损自负'的办法”精神,又实行了农场统一经营体制。总的原则是:农场对作业区承包, 作业区对机组和家庭农场承包(即双向承包), 目的是使作业区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实体”,使职工个人全年工作满负荷,多创造财富,多创造收入。但是,双向承包只在分配形式上做些改动,结果又回到以作业区为核算单位的老路上来。“大锅饭”变成了 “小锅粥”, 职工对作业区的经营成果并不关心,仍然是“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己,亏损挂账”。这一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续到1995年,其间虽有土地分块、统种、分管、分收、单户核算以及实行股份制经营等措施,但没有实质性改变,经济运行方式一直没有走出“借、垫、挂”的怪圈,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亏损面大,亏损额高的局面。以1995年为例,在土地、气候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实行集体承包的家庭农场共亏损628万元,而实行分户承包的职工家庭农场却盈利 613万元。现实告诉人们,“大锅饭”要打破,“小锅粥”也不能要。
  规避风险是当务之急
  农场组建的时间短,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单一的经济结构和脆弱的种植业使农场时刻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暴雨、冰雹、干旱、霜冻、雪捂、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曾给农场和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粮食价格政策的影响,1996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职工收益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农户承包土地的积极性。1999~2000年,农场因粮价降低影响经营收入 763万元,因计划播种面积少完成影响经营收入 897万元,两项合计减少收入1 660万元,农户减少收入近2 000万元。2002年,遭遇严重的低温冷害,农场种植的10.8万亩水稻平均减产 40%以上,水稻平均每公斤售价仅为0.6元左右,使种植户蒙受了惨重的损失。2003年麦类作物遭受严重旱灾,农场种植的6万亩麦类平均亩产只有55公斤,种植户亏损严重。同年 8月又遇连续降雨,导致排水干渠倒灌,造成6.3万亩大豆被淹,其中3万亩绝产,3.3万亩减产 6成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近1 300万元。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强化风险互助、农业保险工作,继续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除涝工程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技术升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品质,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等一系列有效手段来减少风险,提高生产效益,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保证农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