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资源
第三节 自然资源
第三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建场初期,全场共有耕地13.8万亩,至2005年,已有耕地49万亩。主要土壤类型有 4种: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其中白浆土面积最大为47万亩,占全场总面积的58.02%,已有耕地95.7%属此类土型。沼泽土23.8万亩,占总面积的29.3%,其余土壤占面积比较少。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土壤水分含量决定着不同的土壤和不同植被。在漫岗顶部,由于地势较高,相对高程大,坡降大,土壤水分适宜,生长阔叶林,以杨树、柞树和杂草类为主,形成白浆土;漫岗下部平坦的地方为季节性积水,生长着以大小叶樟为主的杂草类,形成草甸土;低洼常年积水的地方,生长着乌拉草类,形成了沼泽土类。
1、白浆土:为农场主要土壤, 其特点是在14~18厘米表层土下面有明显的白浆层,呈白色且不宜透水,有潜在肥力,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2%~7.9%,白浆土又分为两个亚类,即草甸白浆土和潜育草甸白浆土。开垦的白浆土适应耕种,但需加大培肥地力和采取一定的排涝措施。
2、草甸土:在农场分布较广,肥力较高, 黑土层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可化分为潜育白浆土和白浆土化潜草甸土。草甸土宜垦为农地,其增产潜力较大,但土质粘重冷浆,通透性差,在利用和改良措施上应注重排涝,逐步加深耕层。
3、沼泽土:根据泥炭化和潜育化程度分为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两个亚类, 其表层有10~30厘米的草根层和泥炭层,下面是黑土层或腐泥层,地表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经排水改良后可开垦为农田。
4、泥炭土:分布于低洼地和河滩地,泥炭层平均50~60厘米, 不宜开垦农田,可做为保护地或从事畜牧业用地。
黑土层和耕作层养分(平均值)一览表(2000年)
表1—5
农场土壤特性一览表(2000年)
表1—6
续表1—6
二、水资源
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含水层厚而稳定,透水性好。地下水埋深为 5~10米,水层厚度一般为41~45米,储存量13.5亿立方米,自然综合补给量为 3 600万立方米,单井涌水量达1 000~1 500吨/昼夜。属微承压水,承压水头2~7米。
地下水物理性质较好,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钠或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一般0.15~0.3克/升,铁离子含量均符合饮用、农用灌溉及工业用水标准,具备发展大型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条件。2000年以来由于水田面积急剧扩大,地下水位已出现下降趋势,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生物资源
1、动物资源
农场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场区内有宽阔的荒原和部分野生次生林,适宜珍禽异兽栖息。主要动物有山鸡、黑琴鸡、鹰、野鸭、野猪、狍子、狼、狐狸、貉、雪兔等20多种兽类和近百种鸟类。其中雪兔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随着农业逐步开发而环境保护措施未能及时到位,许多野生动物已逐渐减少。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枪支管理法》颁发后,有关部门加强了保护力度,使禽兽类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2、植物资源
全场现有天然次生林面积171公顷。树种主要有桦树、柞树、山杨等,灌木林较多,以榛柴、苕条、弯巴柳为主。建场后人工造林4 343公顷,主要树种为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类。
荒原及林地中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有黄花菜、蕨菜以及蒲公英、野百合、车前子、龙胆草等中草药。
大片荒原生长着小叶樟、芦苇、乌拉草、三棱草等,适应于造纸及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