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经济运行

第一节 经济运行



                  第一节 经济运行
  一、“七五”时期(1988~1990年)
  农场成立于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十个年头,黑龙江垦区广泛深入开展“双增双节”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之时。3年中农场在 “一治水、二修路、三开荒、四造林”的建场思路指导下,累计投资 2 709.7万元,建成支、斗、农沟 577条,总长度822.3公里;修田间路33条,总长113.3公里;建桥涵93座;完成工程土方量746.08万立方米。累计开荒10万亩,使全场耕地面积达到了21万亩。购买挖掘机 4台,载重汽车23辆,农机具523台件,使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8 873千瓦。建输电线路12.5公里,水泥晒场6 000平方米。3年累计播种39.6万亩,生产粮豆4.94万吨,实现社会总产值 5 27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 403万元。1988~1990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09万元、911万元和1 470万元,年平均增长55.5%;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3万元、12万元和23万元,年平均增长33%;企业性生产人员年人均创产值分别为 5 745元、7 331元和13 659元,年平均增长54.2%;实现企业利润总额12万元。
  二、“八五”时期(1991~1995年)第一章综合经济
  农场在“八五”期间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稳步开发和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经营管理为手段,以深化改革总揽全局,加速各方面配套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同步增长。
  在农业生产上基本上是继续沿袭1990年开始实行的农场对作业区承包,作业区对机组和家庭农场承包的双向承包形式,目的是使作业区逐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实体”,以作业区为单位逐步实现“生产费、生活费自理”,从而解决资金兑现和职工挂账问题。然而1991年农场遭受了特大的洪涝灾害,播种面积21万亩,粮豆总产 1.6万吨,平均亩产仅有81公斤,比上一年少65公斤。平均亩亏损45.5元,种植业人员人均亏损 8 122元。1991年的涝灾直接导致了1992年春涝,农场计划播种16.5万亩,实际仅播种12.6万亩,平均单产 119公斤。作业区净亏损681万元,平均亩亏损54元。连续两年的大灾,全场经济损失达3 000万元,1992年末农场债务总额达6 316万元,其中:生产流动资金借款2 324万元,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借款714万元,“黑字还流”借款612万元,基本建设借款666万元,外部生产资料欠款813万元,其他债务1 187万元。亩负债340元,职工人均负债45 123元,资产负债率为110%。1993年农场已经没有能力统一筹措资金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能把地种上,农场开始实行一定比例的生产生活费自理,当年共筹集资金及生产资料 500多万元,完成粮豆播种面积17.4万亩,实现粮豆总产2.87万吨,作业区实现净收入 566万元,人均净利4 632元,平均亩盈利23.17元。1994年农场以加大“两自”和风险分担力度作为转换农业承包机制的突破口,在大农业生产以集体承包为主体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实行分户承包和股份合作制承包,当年完成粮豆播种面积18.9万亩,实现粮豆总产3.1万吨,亩盈利12.74元。1995年农场实行股份经营、机耕队大组承包和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并存的经营模式,当年完成播种面积21.6万亩,实现粮豆总产 3.7万吨。实行集体承包的由于单产低,管理费、共同生产费和资金占用费有所增加,造成亏损 628万元;而实行分户承包的职工家庭农场却盈利613万元,两种承包体制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一时期,为了解决工商运建服企业坐农业车,拖农场经济后腿问题,在经营机制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是落实承包责任制,引进风险机制,完善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逐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二是通过出售、转卖和租赁等形式,逐步实现公有私营或私有私营。
  “八五”期间,农场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共计投入 2 913万元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其中,建成斗、农沟 278条,总长度278.28公里;田间路79条,总长182.52公里;涵洞41座;完成工程总土方量238.35万方。购农机具242台(件),新增机械动力1 325千瓦。累计造林5 715亩,打机电井81眼,建各种用房1.97万平方米,建粮食处理中心1处,改良草原1.4万亩,购买种牛460头,建畜牧小区 1处,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为农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5年中累计播种95.2万亩,生产粮豆12.9万吨, 实现社会总产值22 69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7 490万元。1995年社会总产值8 323万元,比1990年2 833万元增长193%,年平均增长31%;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 229万元,比1990年1 165万元增长263%,年平均增长38%;人均纯收入2 182元,比1990年1 136元增长92%,年平均增长18%。共实现企业利润总额482.8万元。1995年末,农场债务总额为9 031万元,实际资产负债率为128.9%,比1992年增长18.9个百分点。
  三、“九五”时期(1996~2000年)
  “九五”期间是农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发时期。从1996年起,农业单位全面实行统分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推行“两自理、四到户”,改变了过去作业区作为投资主体和经营实体,负盈不负亏的格局。实行了以粮抵费实物地租,土地全部租赁到户,签订租赁合同,依法管理;农业机械设备变卖一步到位,产权明晰到人。招商引资、引户开发,用优越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吸引有资金、有技术者来场参与开发建设,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此期间,外来人员在农场承包的土地占全场整个计划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实现规模化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场水稻面积由1995年的1.8万亩,发展到1996年的 5万亩,1997年扩大到7.7万亩,农场低洼易涝的低产田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水田开发使农场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粮食生产总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很快,个体工商户由1995年的38户增加到1997年的 134户,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职工自营经济年创产值 2 950万元,比1995年376万元增长685%,创利润920万元,是1995年的5.57倍。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对全场11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解体、委托经营或租赁经营,建立起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使之逐步向民营化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5年中共计投入资金1.4亿元,新开垦荒原11万亩,使全场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22万亩增加到33万亩,达到了规模种植;新修支、斗、农沟500条,总长度525.65公里;田间路87条,总长度166.81公里;沟渠清淤 144条,总长233.52公里;新建涵洞48座,新打机电井 426眼;水利建设总工程量586.33万立方米。至此,农场水利工程已经基本配套。造林2.68万亩,改良草原1.1万亩,建农用飞机场1个,种子加工厂1个,精米加工厂1个,水泥晒场9 300平方米。购置农机具847台(件),新增机械动力1.47万千瓦。架设光缆45公里,通信、电视、网络全面开通。建成各种用房1.54万平方米,完成了职工医院的搬迁,实现了集中办学,场部内初步达到了硬化、绿化、香化和亮化,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5年累计播种133.2万亩,总产粮豆36.5万吨。实现社会总产值86 04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6 662万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2.79倍和5.23倍。200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9 529万元,比1995年的8 323万元增长134.6%,年平均增长24%;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 225万元,比1995年的4 229万元增长141.7%,年平均增长25%;人均年纯收入 4 213元,比1995年的2 182元增长93%,年平均增长18%。5年共实现企业利润总额571万元,农场实际资产负债率为86.8%,比1995年减少42.1个百分点。
  1998~2000年的 3年中,由于全国粮食产品形成阶段性过剩,国家对粮豆的收购价格连年下降,受粮食价格影响,农场减少经营收入1 660万元,给农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十五”时期(2001~2005年)
  “十五”时期是农场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 5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化、居民城镇化、产品市场化、社会功能化的步伐加快,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经济实力、综合场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土地承租固定和适度规模经营取得同步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家庭农场完全成为投资、经营、利益、风险的主体,完成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到位,全部实现了公有民营或民有私营。
  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粮食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农业为中心,积极推进成本逆控和节本增效措施,把水稻做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2005年水稻面积达到了18万亩,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0%和75%。
  林业进入了高投入、快发展阶段。“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63万亩,使全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5.1%增至2005年8.9%。
  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增各种用房9 700平方米,新建草坪4.5万平方米,新栽绿化树3 000余株,建成休闲广场一处,“楼在树木中,人在花草中”的夙愿已经实现。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以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商业贸易、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末,农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 777.3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68%,比2000年的1 236万元增长124.7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22.4%。2005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已达到3 185万元,占经济总量的16.8%。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面夯实。5年中共投资1 514.4万元,完成排水干、支、斗、农沟修建和清淤242条,田间路修建和缩窄加高66条,新建永久性涵洞172座,完成工程土方量500.2万立方米,田间工程配套率由2000年65%达到2005年的 90%。累计购置农机具1 323台(件),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5.99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由2000年78%增至2005年的90%。5 年间农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 930万元。
  2001~2005年,累计播种 157万亩,生产粮豆44.9万吨。实现社会总产值10.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4 656万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24.7%和138.6%。200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1 958万元,比2000年的19 529万元增长63.6%,年平均增长13%;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 819万元,比2000年10 225万元增长84%,年平均增长16%;人均年纯收入7 176元,比2000年的4 213元增长58.7%,年平均增长1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19 513元,增至2005年33 628元,增长72.3%。5年共实现企业利润总额-3 142万元,农场实际资产负债率为106%,比2000年增加19.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