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
作物种植比例的安排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是国家指令性计划,二是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三是自然条件制约,四是市场价格的变化。
1988~1995年,农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大豆为主,占粮豆总面积的 94%,水稻和玉米仅占6%。且每遇春涝年份,麦播困难,小麦面积就会减少,大豆面积被迫增加。由于1991年农场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涝灾,导致1992年春播时耕地含水饱合,无法完成麦播计划,只能多播种大豆。
1996年,农场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以稻治涝,种稻致富”之路,水稻种植面积增幅较大。但由于整个种植业受市场经济杠杆的影响,水田发展不够迅速,小麦面积有所减少,大麦种植比例加大,玉米原地徘徊,大豆面积占总面积的 50%以上,“稳麦、压豆、扩稻”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大豆面积过大,重迎茬问题比较突出,致使病虫害加重,造成减产。1998年大豆面积占粮豆总面积的67.9%,当年发生了严重的病虫害,作物减产严重。
1999年,农场推进质量效益农业,强调种植业的投入产出比,以“粮、经、饲”为主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本着“调早、调优、调专、调特”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提倡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开始发展白芸豆、奶花芸豆、红小豆、小粒黄豆等经济作物,但除小粒豆外,其他均受涝灾及冻害影响,产量不高,加之价格波动太大,种植户怕担风险而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农场在经营管理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农业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推进成本逆控,做到降本增收、减负增效,大力提倡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不断提高种植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不断向预期目标迈进。2005年,农场水稻、麦类、玉米、大豆、杂豆的种植面积分别占粮豆总面积的59.8%、13.3%、8.3%、15.3%和3.3%,种植业结构已经趋于合理。
农场历年粮豆产及单产统计表(1988~2005年)
表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