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土壤改良

第四节 土壤改良



                   第四节 土壤改良
  农场耕地主要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占耕地总面积的 95.7%。土质粘重,冷凉板结,土壤通透性差,既不抗涝又不抗旱,被公认为一种低产土壤,其厚度约为18厘米,以下为淀积层。养分总储量低,以往通过施用化肥以解决土壤养分问题。近年来农场积极对土壤进行改良,主要是通过机械手段、耕作方式改进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实现白浆土理化性状的综合改良。实践证明,土壤改良后,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能够较好地保持土壤肥力,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2002年以后,农场水田面积迅速增加,种植水稻可以利用白浆土地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特点,走出了改良低洼低产田的新途径。
  农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良土壤:
  一、合理轮作换茬
  由于固定的地块作物单一种植会大量消耗某种养分,又能分泌大量有毒物质,对作物产量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农场自建场伊始就注重作物的轮作换茬,较好地促进了作物的高产稳产。以往轮作采用麦麦豆或麦麦豆豆轮作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农场增加了测土施肥以及麦豆杂等轮作方式,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肥力,有效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但受自然灾害以及市场的影响,大豆重迎茬较为普遍,对作物的合理轮作有一定影响。
  二、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进行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自1988年以来,农场连年实施秸秆还田,麦类在收获时每台收获机后配加抛撒器,还田面积达100%。大豆还田面积也在 80%左右,水田及玉米田在25%~45%。由于大部分水稻都使用机械收割,2004~2005年,农场还田面积已达到60%以上。
  三、合理耕作
  主要是通过因地制宜进行浅翻深松或深松耙茬为主的整地方式,不湿整地作业。合理的耕作方式既可加深耕层,又可打破犁底层,减少作业层次,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达到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稳定土壤结构,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和稳定单产的作用。
  四、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进行土壤改良,实际上是通过增加土壤中作物生长所需大量元素进而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化肥施用量随作物产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特别是老熟地。如建场初期施用量仅为10~13公斤/亩,1995~2005年稳定为20~25公斤/亩,以进一步补充土壤肥力不足,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五、种植高产作物水稻
  农场通过引进推广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创造了在低洼冷凉的白浆土地水稻高产稳产的奇迹,农场已实现白浆土地水稻单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
  种植绿肥和施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有一定作用,但农场施用面积较少。通过上述农业措施的应用,在不遇大涝大旱等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农场耕地基本保证了良好的供肥水平,土壤结构也趋于稳定,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的供求关系,使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含量得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