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种子
第七节 种子
第七节 种 子
使用良种是农业增产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内因,是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基础。科学种田,种子先行。建场以来,农场大约3~5年进行一次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通过10多年的新品种繁殖与推广,选择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灾又适合本场种植的良种。1998年农场建立了良种加工厂,进一步加快了统一供种的步伐,统供率逐年提高。2004年起全场水稻种子实现了统一供种,旱田种子统供率达到80%以上。
一、作物品种演变
1、小麦
计划经济时期,农场小麦种植品种多而杂,注重的是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和品种的高产;粮食市场开放后,质量较差的小麦失去了市场,农户开始种植专用麦,根据订单选播软质或硬质小麦品种。
麦类品种演变一览表(2005年)
表3—14
2、大豆
1993年以前,农场大豆晚熟品种种植比例较大,晚熟品种虽然高产,但一遇早霜,青豆多,造成低产低质。1994年以后,农场加大了中熟品种的种植比例,有利于避开早霜的危害,使产品质量有所保证。大豆退出保护价收购以后,农户尽量选择双高、中熟的品种种植。
大豆品种演变一览表(2005年)
表3—15
3、水稻
农场地处省第三积温带上限,无霜期短,适宜种植10~11片叶水稻品种。早熟水稻占种植比例的 70%以上,农场严禁跨区种植中、晚熟品种。粮食市场放开以后,米质好、抗灾能力强、早熟、稳产的水稻品种空育131等成了农场主打品种。
水稻品种演变一览表(2005年)
表3—16
续表3—16
4、玉米
1990~1994年种植早熟、密植型品种,以便利于机械收获。
1995~1997年种植合育14。
1997~1998年种植海玉5号,具有早熟、抗旱、耐低温的特点,较适宜农场种植。
2002年种植孚尔拉、卡皮托尔。
2003年种植木廷、孚尔拉。
5、大麦
1994年农场开始大麦种植,面积较小,品种基本以莫尼斯为主。1995年种过吉啤一号,属多棱,早熟、丰产、抗病品质好。2001年引进垦啤2、垦啤3。2003年引进垦鉴啤麦2号。
二、良种繁育体系
农场先后建立不同形式的良种繁育体系:
由生产管理部门(农业科)负责品种引进,区域种植与推广等。在各作业区建立种子田,负责良种生产试验,时间为1988~1992年。
1993~1996年底农场建立二级良种体系,成立科研站,建立良种队,进而辐射全场,各作业区仍设有种子田。
1998年,农场建立种子加工厂,进行良种加工与销售,全场统一供种为主,占 80%以上。加速了种子质量管理进程,也积极推进了种子产业化进程,开创了种子工作的新局面。
历年引进繁育的各作物品种统计表(1989~2005年)
表3—17
续表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