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水田开发
第十节 水田开发
第十节 水田开发
农场有低洼地20余万亩,在旱田生产中,逢涝必灾。1989年农场开始实施低产田改造工程和“以稻治涝”战略,但由于农场职工缺乏水田种植技术,各作业区主要实行的是机组承包和集体承包的经营方式,种水田不如种旱田省工省力,多数职工不愿意种水田,特别是有些领导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还存在着模糊认识,传统的种植观念依然存在,导致水田种植发展缓慢。一直到1995年,全场水田面积才达到 1.8万亩。从1996年起,农场采取果断措施,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大力支持和鼓励职工个人和场外人士参与投资开发水田。实施多轮驱动、开放开发的战略,有力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大发展,当年全场水田发展到5万亩。
1997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水稻总产由1995年的7 567吨,猛增到45 209吨。
到2005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水稻总产9.9万吨。
一、机构
为了发展水稻生产,农场从1991年起成立水稻办,张立彬任主任,李思军为技术员。水稻办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农场下达的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协助单位组织实施,力争全面完成水田种植面积及产量指标。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引进适应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搞好产前、产后服务。搞好水稻种植经验总结,及时推广先进经验,为大面积种植水稻开创局面。
1992年,刘汝祥任水稻办主任,李思军、卢云起为水稻办技术员。
1993年,水稻办与开发办合并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原开发办主任陈宽峰任公司经理,李思军、张福忠为副经理。具体负责开发性家庭农场和水田生产工作。
1994~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又改称开发办。主任陈宽峰,副主任张福忠、齐耿仁,技术员赵树华。其单位性质不变。
1996年,尹明富调开发办任第一副主任,主抓水稻栽培。
1997年,为了继续加大水田开发力度,建立专业水稻服务体系,农场成立水稻服务中心。原农业科长李思军担任主任,尹明富任党支部书记,赵树华为技术员,另有员工5人。
1998年场长助理李思军担任主任,尹明富任党支部书记,赵树华、邢春秋为技术员,另有员工3人。
1999~2000年,水稻办主任由场长助理郭建胜担任,赵树华任副主任,邢春秋为技术员,姜少华、王守玉先后任水稻办书记。
2001~2004年赵树华任主任,邢春秋为副主任,另有员工3人。
2004年8月焦安营任主任负责管理,邢春秋为副主任负责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二、水稻开发
1989~1995年,农场虽然也认识到改造低产田和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要出路在于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稻治涝,也曾作出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的决定,并且要求各作业区、场直单位党支部书记主抓水稻生产,但由于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水田承包者仅仅局限于从农机工人承包大农业中分离出去的农业工人及其家属。吃惯了“大锅饭”的农场职工,多数是无技术、怕吃苦、怕亏损挂账,缺乏种植水田的热情。即使种了水田,也大多是小面积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甚至造成资源浪费。1994年,农场计划种植水稻 1.8万亩,实际完成1.2亩,仅完成计划的66%,使投入的 100多万元的资产和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产闲置。
1995年,全场种植水田1.8万亩,平均亩产419公斤,当年水稻价格走高,水稻承包户纯盈利 350万元,而集体承包旱田却造成大范围亏损。明显的效益对比,提高了职工对种水田的认识。农场抓住机遇在1996年借全面推行“两自理、四到户”的东风,积极采取政策鼓励和条件吸引等措施,大力开发水田,当年水田面积增至4.9万亩。其中外引水稻户176个,种植水稻3.7万亩,带入资金1 500万元。1997年,农场对外承租水稻面积5.2万亩,占总面积的66.8%。
为了加快水田开发,农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1) 在利费收缴上,种水田要比种旱田优惠得多。(2)承包面积不限、承包年限不限、利费粮征收标准一定30年不变。(3)按承包面积的15%做为晒水池、田间工程及苗床地,这部分耕地免收一切费用。(4)凡新开发的水田,农场负责垫支打井,承包户分3~5年还清井款。(5) 对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外来人员,免收社会治安管理费,劳务市场管理费和计划生育管理费。(6) 经农场考察,符合计划生育条件,自愿到农场落户的外引农户,农场给予办理落户手续,其就医和子女入学与场内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靠优惠政策,靠利益驱动,农场引户开发水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绥化、铁力、庆安等地的农民纷纷来场投资种植水田,给农场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在调整种植业结构、解决农场农业生产资金不足,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三、水稻科学种植
1992年农场示范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农场水稻生产部门加强了管理,将“三化”栽培技术落实到实处,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具体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旱育壮苗模式化。根据农场实际情况, 从水稻品种、质量、浸种、催芽各环节抓起,在芽种播量、棚温控制、水分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技术传授、现场指导和技术标准把关,从而提高了旱育壮苗效果。
2、水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在水稻插秧的同时, 以叶片点红油漆作叶龄标志,在池边0.5米处对附近5株稻苗点标记,目的是清楚的识别植株叶龄,稻农可根据叶龄标志正确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农艺措施。
3、慎重选择水稻品种,保证优质高产安全成熟。农场处于第三积温带下限, 只适宜种植10~11叶品种,主要种植品种为:合江19、普选27、空育 131、绥92—188,垦94—227、上育418等。
四、“六化”建设
1、水稻种子产业化。种子由农场种子公司统一提供, 严禁私引乱繁,实现优质生产定向化,特殊品种区域化。
2、秧田建设规范化。积极发展钢骨架大棚,全场建设7个育秧基地,全部实现高台育苗,积极发展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播种。
3、水田建设管理标准化。水田建设实现渠网化、路网化、 林网化,条田标准化。达到工程配套、灌排畅通,田块排列整齐有序,土地平整,排涝渠系相通,机械作业便利,便于科学管理,田、渠、林、路各成体系的高标准水田。
4、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1)以实现机械化播种为重点,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逐步实现播种机械化。(2)稻田整地以翻、耙、旋耕为主,深松为辅。(3)水稻移栽方式以机插为主,机械插秧已达总面积的80%,人工插秧推广宽窄行技术。(4)以保证收割质量为中心,机割机收与人割脱谷结合。
5、高新技术普及化。(1)推广的技术项目: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钵育苗摆栽技术,工厂化育苗微喷技术,井水综合增温技术,水稻健身防病技术,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秧苗地稻草覆盖防冻保护技术,PVC隔板应用技术。(2)农时标准要求:秧田播种期:4月5~20日。插秧期:5月10~25日。抽穗期:7 月25日左右。(3)科技园地规模标准:3 000亩,地点为一区。建设标准:达到秧田规范化和水田标准化。 技术标准:大棚育苗微喷给水,机械化播种、井水综合增温等。管理标准:按叶龄进程进行水肥管理,全面实现“四清二直一到边”(池、埂、渠、本田清,田埂直、苗行直,插到边)。
6、家庭经营规模化:实现经营300亩以上,逐步达到全过程机械化,高新技术科学组装,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家庭农场。抓好规模化典型水稻承包户,以此辐射全场的广大稻农。
五、科技服务
截至2005年,农场已有水稻种植户 860户。为达到水稻发展“两高一优”的目的,农场制定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开展全员培训,把“三化” (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栽培模式图发到每个农户手中。水稻办每年初春都到各作业区举办科技培训学习班,使每个稻农都能接受培训,重点讲解水稻户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水稻承包户人员培训率100%。
在水稻生产上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除作业区配齐技术管理人员外,农场水稻办还为稻农进行咨询和解答问题。在管理上把水稻生产分为五个阶段以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并及时召开科技观模会,在每个作业区选有代表性的地号,选一个高产示范户,进行高产攻关,由水稻办负责重点传授技术措施,以点带面,促进规范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