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
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
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
建场伊始,农场就确定了以稳定发展种植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工业为两翼的畜牧发展指导思想。
当时,农场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饲养的奶牛全部为优良品种,生产性能高,畜群结构合理,全部奶牛为购于上海奶牛场的育成牛,主要分布在一区、八区、四区、五区、六区、七区和原勤得利四分场场部等公路沿线单位。
猪也是农场饲养业的主要项目,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剩余劳力和农业产品下角料,饲养方式主要为户养。
1989年农场重点发展奶牛,规定奶牛不准私自外卖。落实饲料地,采取引户发展奶牛,符合下列条件农场可给落户:(1)带入2头成母奶牛并带1头犊牛、或羊50只的。(2)交人民币6 000元(农场给买牛)的。当年农场共引进奶牛户11户。
1991年农场为了解决长期自繁自留种猪,种猪调整失控,出现高度近亲,品种严重退化,商品质量差的问题,采取补贴一半资金用于购种猪,以公猪为主,先后从红兴隆科研所和胜利种猪场购入种猪28头。
1992年农场为改变传统的养鸡方式,补贴一半资金从佳木斯市购入蛋鸡“巴布考克”鸡雏2 000只和鸡笼分布各户饲养。
当年奶牛发展到 200头,产奶量占勤得利乳粉厂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勤得利乳粉厂加工规模小,不能满足鲜奶加工的需要,由原来的两天收一次奶,变为不定期收奶,养奶牛户整天等奶车,出现了严重的坏奶,收奶压等压价的现象,加之长期拖欠奶款,严重地挫伤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奶牛被相继卖掉,农场奶牛业开始滑坡。
1993年,农场提出畜牧发展总体规划,以发展肉牛为主,适度发展猪、羊、禽、鱼。以养户为主,适度发展专业户,重点发展一区、四区、七区、八区、九区和工副业单位。
农场项目贷款10万元,用于购肉牛,采取筹一贷一的措施,以促进购肉牛。八区、一区、九区从内蒙古的赤峰、海拉尔先后购入肉牛 105头,牛由年初的107头,发展到年末存栏487头。
“八一”农大本科毕业生信宝清在四区办起养鸡场,从富锦引进“罗曼”鸡雏 1 000只。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大量死亡,影响到后期的产蛋率低。
1994年奶牛大量外卖,农场奶牛年末仅存栏14头。
为贯彻总局二次开发会议精神,第九作业区投资建成畜牧小区一个。其中,猪舍 6栋、鸡舍3栋、牛舍2栋,在胜利农场引进三江白母猪24头,种公猪 2头。当年九区试种紫花苜蓿越冬失败。
信宝清由四区迁往九区养鸡,购进罗曼鸡雏1 000只。
6月28日,日本考察团畜牧专家保田博由徐庆祯陪同对农场一区、 四区、七区、九区的畜牧现状、饲养管理进行了考察。
7月15~16日,日本畜牧专家保田博、 日本翻译山下枝子、中方翻译刘斌与农场畜牧科徐庆祯就有关畜牧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5年,农场决定积极发展肉牛和水稻,要求各级领导带头养肉牛,制定了《作业区畜牧生产目标管理百分考核细则》。
九区畜牧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受到管局的肯定,洪河、前进等多个兄弟农场前来参观。
混合料和猪的直线育肥新技术在农场应用。为了解决高寒地区冬季养猪,应用了塑料大棚养猪技术。
1996年农场在九区搞成了高科技生物饲料加工,应用于猪的饲养,以粗代精,可节约精料40%。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农场出台饲料地政策,亩收地租30元,只许种植玉米。
当年农场畜牧的重点工作是发展养殖大户和专业户,使畜牧生产上规模。当年发展各类畜牧大户49户。
当年,从“八一”农大购进“罗曼”蛋鸡雏1 500只。
1997年 5月3日,农场从“八一”农大购入苏白种母猪11头,杜洛克种公猪3头,“尼克红”蛋鸡雏1 200只。
1998年饲料地收费每亩60元,允许套种轮作。
2000年农场恢复饲料地政策,亩预收20元地税。开始了水面发包工作,发包养殖水面50亩。着手草原承包工作,汇同土地部门重新划定草原20 850亩。畜牧科自筹资金,以股份合作形式,从辽宁省引进400羽绿壳蛋鸡,建立了股份制养殖场。
2001年8月,四区庄会海自筹资金3万余元,自辽宁省盖州市购进绒山羊82只,场内出现第一批绒山羊。
2002年根据总局、分局2002年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置,农场对畜牧业发展方向做出战略性调整,以发展绒山羊为主。出台优惠政策:凡本场职工购进绒山羊30只以上,按 50%购羊款给予贷款,年息5厘,2年还本付息;凡职工自购或外引绒山羊达到30只规模以上,每只羊给予1亩饲料地,每亩收费40元;每只羊给2亩草原,免收第一年草原费;凡引进绒山羊养殖规模超100只者,给予中介人或外引户者奖励,每百只奖500元。农场规定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带头投资养羊,农场正职、副职、正科、副科和作业区副职、科员及作业区管理人员投资分别为10 000元、8 000元、5 000元、3 000元和1 000元,养羊分别不少于 100只、80只、50只、30只和10只。
全年共投资173万元进行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外引养殖户17户,引入改良肉牛753头、绒山羊2 300只。年末农场绒山羊存栏10 187只,肉牛存栏1 518头。
2003年,农场根据分局党委要求,制定了发展政策和措施,研究出台了《2003年畜牧业发展方案》。继 8月26日红卫农场现场会后,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加大了绒山羊发展力度,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绒山羊的实施方案》,目标是当年全场绒山羊存栏达到 6万只。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农场全民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动员广大职工发“羊”财,在全场掀起了养绒山羊高潮。农场多方融资,通过向上级争取一块、干部和职工群众集一块、养殖户自己筹一块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具体集资标准为:场领导每人3万元,科领导和作业区正职每人2万元,副科和作业区副职每人1.5万元,科员、工作人员、作业区其他管理人员、学校教师和员工每人1万元,年息8厘,2年还本付息。全场共集资购羊款437万元,贷给养羊户,年息 5厘,2年还清。实施了职工身份置换政策:职工自愿与农场签订合同退出职工身份,给每人 5 000元的绒山羊,养50只以上者职工以个体交养老基金的20%中,农场仍为其承担12%,并享受农场的医疗保险待遇。
农场进一步健全绒山羊(肉牛)发展推进小组。绒山羊(肉牛)发展领导小组由农场党政领导班子全体人员和各有关科室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建舍规划、绒山羊(肉牛)引进、饲草饲料越冬准备、政策制定落实、宣传报道、资金筹集运作、技术指导、人才引进培训共 8个推进小组,工作细化、责任到人,形成了农场上下大兴畜牧业的态势。当年购进荷兰产 MH90S双行悬挂式青贮机1台。
为确保能够购进优质的绒山羊,农场党委副书记林春荣、畜牧科长姚春波亲赴内蒙古考察。历时15天,先后到过赤峰、阿尔巴斯、 锡林郭勒等地选择引进品种。当年购进内蒙古绒山羊3万余只,免费推羊舍台面 172个,建羊舍172栋,面积36 300平方米。年底肉牛存栏2 033头,绒山羊存栏61 278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 919万元。
2004年全场以绒山羊为重点的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投入 557万元,从内蒙古购进绒山羊1.5万只,免费推羊舍台面109个,新建羊舍18万平方米,建青贮窖19个(石头窖5个,土窖14个),建综合服务站9个,绒山羊小区1个(九区),完善绒山羊小区1个(二区)。年底羊存栏10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 4 024万元。绒山羊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存栏量及小区建设标准在分局位于排头,分局级现场会开过3次,年终在分局评比中排名第一。当年购进荷兰产MH90S双行悬挂式青贮机4台。
2005年农场畜牧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养殖户对绒山羊、肉牛进行规范化、科学化饲养,增加产绒量和成活率,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布鲁氏菌病的出现,使绒山羊养殖出现滑坡,年终绒山羊仅存栏4.8万只,肉牛存栏2 003头。
2005年全场共有95人感染上布鲁氏菌病。其中畜牧技术人员 8人,其他人员87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布病的感染性重视不够,在与病羊接触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处理布病问题上,农场采取积极措施,主动与总局医院联系,让布病患者安心养病,总计提供医疗费207.5万元,保证了社会稳定。
2005年,农场参与了建三江绒山羊集成项目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