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兽医队伍
第五节 兽医队伍
第五节 兽医队伍
建场初期全场从事兽医工作人员共10人,其中兽医站2人,作业区8人,负责全场防疫及协助各级领导抓畜牧生产管理工作。当时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是高中毕业,还有部分是初中毕业,有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兽医站基础设施比较简陋,一直延用建场前配备的冰箱、 消毒锅等。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由农场决定, 畜牧科具体安排,选送 5人到“八一”农大函授学习,学历大专,学制3年。1990年有5人参加中央农广校学习,学历中专。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场,兽医队伍不断充实、壮大,技术力量不断加强,临床诊疗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不仅对常见病可以治疗,对某些疑难杂症也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相应的兽医基础设施,诊疗条件也有所改善。1993~1994年农场利用药库 3平方米空间成立简易化验室,对牛、羊布病能够做初步的化验诊断(平板凝集),为牛、羊布病检疫工作提供了方便,争取了时间。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医工作也有了长足发展。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全场从事兽医工作人员11人,学历都在中专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都达到助级以上,工作上都能独挡一面,具备独立诊疗疾病的能力。
兽医管理体制基本完善。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兽医会议,这项制度自1988年开始一直延续。通过例会总结上阶段工作,布置安排下步工作,加强思想业务学习,进行技术经验交流,达到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效果。制定岗位责任制,实行百分考核,目标量化。每年年底由业务部门所在单位进行考核打分(包括养户),靠利益驱动,与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利益挂钩,加大束缚力,增强紧迫感,客观上调动了兽医人员工作积极性。
1993年农场实现了生猪定点屠宰。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提出的要求、标准,建立了生猪屠宰点,告别了生猪一直私屠滥宰的历史。检疫工作由市场检疫转为屠宰点检疫。
1995年,行业行政执法工作成为兽医工作重要内容。畜牧科先后派人参加分局、总局举办的检疫、执法学习班,经过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上岗证书,获得上岗资格。每年利用法制宣传月通过广播、板报、墙报对兽医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依法对屠宰点、有关摊床、饲养场、饭店实施监督检查,对符合兽医卫生要求的发放兽医卫生合格证。
1996年,根据分局有关精神要求,畜牧科会同卫生防疫站、公安局等有关部门成立了肉品市场稽查大队,从而加大了执法力度。随时对肉品市场及流通领域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到2005年共查处病害肉230斤,私屠滥宰5起,非法贩运仔猪3起。
1997年,农场兽医执法工作在分局大检查中被评为第二名。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今后行业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自2001年起,兽医队伍逐渐壮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2001年 3月派送罗强、崔海涛两人去八一农大脱产学习畜牧兽医专业,学历大专,学制2年。2002年9月又派送闫德顺、哈显峰到内蒙古农业大学深造,学历大专,学制 2年,同时派侯刚岭到该校短期学习3个月。2003年3月初甲田、初树民被聘入繁育站,初甲田任站长,初树民为繁育员。2004年初甲田解聘,初树民正式调入,负责繁育站工作。2004年按分局要求,农场选送 5人参加八一农大函授学习,学历本科,学制2年。
到2003年,全场 9个作业区全部建起了基层综合服务站,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配齐了设备和药品。淘汰了服务意识差、技术力量弱、责任心不强的兽医 2人,净化了畜牧技术队伍。2005年农场提高了兽医工资待遇,实行高薪严考核,工资与各项指标挂钩,考核尾数淘汰。年薪由2000年的1 000元提高到2005年的1.5万元。
截至2005年末,农场共有兽医人员14人。其中医疗专业毕业1人,淡水养殖专业毕业1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12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3人,兽医师3人,助理兽医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
2004年畜牧生产在分局评比中排名第二;畜牧科被建三江分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单位,科长姚春波被评为总局级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