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渔业

第七节 渔业



                  第七节 渔  业
  农场水产资源丰富,南有浓江新河道绕场半周,北有鸭绿河老河道贯穿场东西,自然沟泡较多。由于杂草丛生,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主要鱼类有泥鳅、老头鱼(塘鳢)、鲫鱼和小杂鱼。珍贵水产两栖皮毛动物麝鼠(俗称水耗子),两栖动物青蛙数量最多。
  农场没有专门的渔业管理机构,渔业生产工作一直由畜牧科负责兼管。
  建场初期,农场共有人工养殖渔池 200亩,主要分布在二区、四区、七区、修造厂、水利队等单位。这些渔池建于1988年以前,由原勤得利农场用推土机推成。由于建池无计划,水源不配套,基本是半成品,严重地影响到渔池的利用。
  建场时,渔池全部闲置。直到1993年四区水稻种植户陈修文在自家水稻地边30亩渔池中利用20亩开始了养鱼,水源是利用稻田地中的机井。由于鱼价较高,当年盈利,对以后养渔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发展渔业生产,浓场发[1993]15号文件中规定:凡利用农场内渔池养鱼户,经农场批推后,5年内不收费,农场职工只收劳动保险金,产品处理权归自己。
  1994年全场养鱼155亩,主要饲养鲤、鲢、鳙,鱼苗从勤得利农场购入。
  当年开始饲养夏花鱼苗,越冬进行春片生产。
  6月,日本水产专家郑锦林对农场渔业现状、资源进行了考察, 徐庆祯就农场水产情况进行了介绍。
  1995年农场利用黑龙江野鲤鱼和南方引进的亲鱼进行杂交繁殖鱼苗成功。
  泥鳅鱼是主要水产品之一。农场的枯河道和水泡杂草丛生,没有污染,生态环境好,给泥鳅鱼创造生长繁殖生存的良好条件,每年夏季在草丛中繁殖,冬季归入深水处。1991年前捕捞量大,只有一部分被食用,大部分做为动物饲料利用。1992年后,随着人们对泥鳅鱼营养价值的认识,此物为餐桌上和招持贵宾的佳肴。外地也以高价大量收购,农场开始了大量无节制的捕捞,如今这一水产资源已出现危机。特别是由于水利工程配套,已无可蓄水的天然泡沼,人工河只有在雨季可暂存部分雨水,但随之即干涸,天然鱼无栖息场所,资源已近枯竭。
             历年畜牧 渔业生产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