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一、农机工作要点
  建场以来,农场一直把抓农机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每个年度各阶段都要进行检查评比,以先进促后进。随着农机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据改革的需要和农机方面出现的问题、矛盾,农场在各个年度提出了不同的农机管理措施,进行有效地实施,发扬成绩,找出不足。以下是各年度农场对农机工作提出的要点:
  1989年农场农机工作要点:1、加强和搞好四项基础建设 (三库一场),严格机务规章制度,强化法制,管好农机。对三库一场提出严格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对作业区农机管理人员做出明确规定:由农机科考核、批准、任免。2、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确保农机安全。把农机安全生产提到法制管理日程上来,同时要搞好服务, 保证农机安全生产。3、狠抓农机具的技术状态的完好。加强修理工作,坚持机具的常年维修,认真执行计划保养制度化,修造厂要努力提高修理质量,降低修理成本, 部位机车落实到人头。4、外机(佳联1075和T—75、T—150K)购进管理。要求保持外机人员的相对稳定,加强驾驶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外机要使用合乎要求标准的油料。
  1990年农场对作业区实行以作业区主任为中心,管理人员集体承包大部分土地,农机工人承包机车和已转让的农机具稳定不变,新增的农业机械不再转让,实行机组承包,单车核算,完善农机经营体制,稳定现存的多种农机占有形式和经营方式。体现和保护机务工人的切身利益和充分调动机务工人的积极性,在分配形式上,基本原则是机务工人收入应比农业工人收入高50%。
  1991年农场印发了《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方案要求:1991年度 3个作业区实现达标(一区、四区、五区)。1992年度 5个作业区实现达标(二区、三区、六区、七区、九区)。1993年度第八作业区和修造厂达标。农场建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奖惩措施,以促进农机管理达标工作的进行。 1992年农场农机管理实现了局级标准,获得了“达标杯”。
  1992年农场农机工作要点:1、实行单车承包。 根据农场统一测定的各机型标准亩和作业亩结算价格计算收费,一切费用全部自理, 农机收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盈亏全部自负。2、为了加强核算,搞好事前、事中控制, 各承包机车根据各种车型、技术状况,实行 “三定”(定全年工作量、定耗油、定亩修理费),“三考”(时间利用率、完好率、出勤率)。凡完成各自的“三定、三考”目标,在一次分配中车长 30%,驾驶员25%,助手15%。少完成按比例扣减。3、实行机具技术状态抵押金。为加强农机标准化管理, 保持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根据机具的不同状况交纳一定金额的抵押金,如联合收割机1075每台 2 000元,拖拉机1 000元。根据年终考核情况按一定比例返还。
  1993年农场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合并改为生产办,农机与农业由一人主抓,农机农业分工不分家。农机管理观念发生了改变,从单一行政技术管理型向技术管理、服务型转变,制定了《农机管理目标责任制》。
  1994年农场农机工作要点:1、农场对农机经营坚持稳定、 深化、完善、提高的方针,以承包制为主过渡到以股份制为主的形式, 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 主张农机工人承包大片土地(小麦、大豆),采取股份制承包、合作式经营方式, 逐步向股份制迈进。2、农机工作措施要点: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中心,稳定、完善农场农机集约化经营机制,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以节能降耗为手段,实现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对作业区农机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千分考核。
  1995年农场农机工作要点:1、 农场农机经营由原来集约化经营体制改变为根据作业区不同情况形成三种经营机制(租赁、承包、股份制)。对六区、七区农机经营实行租赁、股份合作,土地由个人承包。其他作业区实行机务大组承包机械、土地。2、 采取措施改善机群技术状态。为保证农机具的技术状态,避免农机承包、租赁人员“拼设备”的短期行为,实行农机技术状态抵押金,动力机械采取提取修理费,以及优机、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政策。优机优价的机具作业费可上浮3%~5%,保证机具和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实施。3、下发了关于 《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和稳定农机队伍的若干规定》,对农机设备提出了各项管理制度、奖罚制度。为稳定农机队伍提出若干优惠政策,以鼓励有技术水平机务人员上岗。
  1996年是农场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彻底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其中农机具转卖到户,实现了自主经营。变卖价款一次性付清,产权归己;分期付款的,在价款未付清之前产权归农场。转卖机具价款的确定:建场前拥有的农机具按1988年转让价款的 75%确定为转卖基准价,加年度 15%增值;建场后的机具按账面净值145%计为变卖价。提出优惠价款,一次付清的,农场优惠价款的25%。优先转卖给原车主和有技术有经营能力的人员。
  机械转卖到户,产权明确,推动了有机户的积极性。但如何保证农机化大生产的特点,充分发挥机群优势,增强抗灾、 突击能力,是农机管理的难点。 这一时期农场提出了农机管理“六统一” (农机统一停放管理、统一指挥调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结算)管理制度和农机管理“七个加强”(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农机技术保养和维修工作、加强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作业区机务区建设工作、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加强农机技术档案和统计资料管理工作、 加强农机更新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实施。
  1997年农场坚持农机管理在“统”字下功夫,“六统一”管理制度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识。坚持对大、中、小机具统一停放、保管,使其保质、保量、保安全,达到防盗、防破坏,受到有机户的欢迎。克服了机械到户、停放到户现象,保证了作业区良好的区容、区貌。
  1998~2000年,农场农机工作的着重点是主抓以基础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四个标准化”为核心的深层次的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以质量效益农业(农机部分)为重点,逐步实现三库一场围栏化、砂石化、花园化。到2000年底,全场作业区农具场都装上了铁栅栏,实现了砂石化,每个作业区都砌筑了花坛、排水沟,种植花草,美化了农具场的环境,为农具的停放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1999年上围栏5个作业区,2000年上围栏4个作业区)。
  2001~2005年,农场农业结构调整发生了战略性转移,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农机工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注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启动,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先进适用的机械,推动农场种植业的发展。把农机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体现了科技兴农、农机先行,农场出台政策,采取扶持、补贴的办法来保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大农机基础建设的投入,使农机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年农机管理综合检查情况统计表(1988~2005年)
  表3—29                             单位:分


  续表3—29

 
  二、农机标准化管理
  自1990年农场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以来,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制定农场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农机管理标准化十项内容要求予以实施,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逐年提高。
  1990~1995年农场根据标准化生产队实施方案,将十项内容认真对号入座,巩固原有基础设施,进一步搞好“软件”管理(技术档案、机车统计、工作日记方面内容),加大力度搞好基础建设,使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1992年基本实现了农机管理化要求与标准,为农场农机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开好头,起好步。1992年农场在标准化标准要求下,实现了农机管理达到国家四级标准,并获得了达标杯。1992~1994年各作业区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先后建设了标准化的库房。
  1996~200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机经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有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彻底打破。农场实行“两自理、四到户”,产权得到明确,实现了有机户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单靠行政管理已不适应改革的需要, 为农机管理标准化提出新的课题。为此, 根据省颁布的《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场把农机管理标准化同农机条例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机管理标准化列入法制化管理日程。借鉴外场经验,制定了农机管理“六统一、七加强”,以适应农机管理标准化的要求,这一时期农机标准化的内容和管理标准有所提高。1996~2000年,农场对标准化的衡量标准重新认识,加大对农具场的投入,建围栏、铺砂石,实现了围栏化、砂石化、花园化。在“七个加强”上做文章,以实现“四个标准化”为核心内容的农机管理 (农机维修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机械作业标准化、三库一场管理标准化)。
  2001~2005年,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可喜的进步。农场加大农机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三库一场建设规模标准进一步加强,通过扶持,采取购机补贴,农机具数量骤增,农场连续5年被总局评为农机标准化标兵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