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农场辖区内地势平坦,不存在防洪问题,主要是除涝。大雨过后,形成内涝,渍害。针对内涝发生的特点,农场应采取治涝措施是:(1) 加快末级排水渠道建设,建设条田,使沟、林、路一体化,加速地表水排除。(2)采取垄作、深松等耕作措施。(3)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将低洼易涝的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水田。
农场耕地坡度均小于15度,因此不存在水土保持问题,不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但对不易开垦的低湿地应采取保护措施,主要是浓江河老河床,鸭绿河老河床。
一、水资源特点
农场属于中生代合江内陆断陷的次级单元——抚远凹陷的中北部,第四世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除局部上升外,多数地区长期缓慢下降,积累了很厚的三江冲击物, 上部覆盖5~12米厚的粘土、粉质粘土、壤土层,以下有细砂、中砂和砂砾石层,储水量总厚度达50~ 240米,透水性好,单井涌水量达200立方米/小时。全场地下水贮藏量为 6 789万立方米,年均降水量为 550毫米,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较好,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钠或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一般为0.15~0.3克/升,铁离子含量均符合饮用、农用灌溉及工业用水要求。
二、可利用水资源量
据1976年三江平原治理规划以来的水文地质成果,砂砾石沉积有效孔隙度平均为 25%,不同公式计算出的渗透系数为185~804米/天,农场地下水储量为202.2亿立方米,侧向补给量约为1.01亿立方米,降水入渗补给量约0.45亿立方米,可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和水田面积。
现阶段可利用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1998年起水利科在农场三区、四区、七区、八区水田设长观井进行观测,在 4~9月份5天观测一次,其他月份每10天观测一次,做到观测不间断,数据准确率高,及时掌握地下水变化情况,为农场水田发展及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田井中选择 2眼具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水田地用水量测量,掌握水田地不同时期亩用水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好长观井和灌水定额井的观测工作。灌水定额井的观测直接关系到农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年用水量的确定,以往认为水田灌水定额约400立方米/亩,经过2002~2004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农场老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在240~275立方米/亩,这一数字的确定为全场今后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水田面积的不断扩大,农场水田井水位呈下降趋势。因此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以便使其得以永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1) 合理的控制水田种植面积,使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趋于相等。(2)采取节水灌溉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3)采取措施让水得以循环利用,在排水渠道设置闸门,使泡田期排出的水在沟内储存, 返青扶苗期再抽回使用。(4)利用水闸拦蓄降雨形成的地表水,灌溉田地。
水田长观井观测资料:
农场八区长观井观测资料一览表(2005年)
表3—34 长观井编号0801
续表3—34
续表3—34
农场七区长观井观测资料一览表(2005年)
表3—35 长观井编号0701
续表3—35
续表3—35
农场三区长观井观测资料一览表(2005年)
表3—36 长观井编号0301
续表3—36
农场四区长观井观测资料一览表(2005年)
表3—37 长观井编号0401
续表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