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开发进程

第一节 开发进程



                 第一节 开发进程
  从建场至2005年底,农场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可分为6期。
  一、第一期(1988~1990年)
  这一期为建场初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遵照国家开发办、省、农垦总局及建三江管理局开发办的总体布署,本着“一水、二路、三开荒、四造林”的开发程序,以开垦宜农荒地为重点,以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强化农田基础建设为目标,以全场各个农业生产作业区为基础进行的开发。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向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要效益。此阶段计划总投资3 601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 1 203万元,农行贷款1 195万元,自筹资金1 203万元。具体任务是:开垦宜农荒地20万亩,旱田治理9万亩,旱改水 1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万亩。通过全场干部职工 3年的辛勤努力,共完成投资2 868.9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79%。其中国家财政投资1 203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农行贷款462.9万元(尚有732.1万元未到位),完成计划的38.8%;自筹资金 1 203万元,完成计划的100%。第一阶段开发实际完成开荒20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旱田治理面积 9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旱改水面积0.6万亩,占计划的 60%;完成造林面积0.24万亩,占计划的24%。第一期开发任务扣除资金未到位,全部完成。
  第一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机械总动力17 000千瓦,满足了抗灾,抢农时的要求。增加排水渠580条,总长度 844公里,完成土方842万立方米,田间道路80公里,提高了抗灾能力,经受了洪涝的考验。1991年农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最大日降雨 103毫米,下雨时一片汪洋,两天后除局部碟形洼地积水未排除外,大部分耕地田间积水已排除,没有造成绝产。日处理 300吨粮食的粮食处理中心的建成,给抗灾、创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生产值由开发前742万元增加到1 470万元,粮豆总产由开发前 0.7万吨增加到2.54万吨,粮豆平均亩产由开发前70.1公斤增加到154.1公斤。年利润额由开发前16.2万元增加到227.6万元。
  二、第二期(1991~1993年)
  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在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实施的。
  这一期的开发原则是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片开发,是对一阶段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配套。本期计划投资 847.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276.41万元,农贷108.96万元,自筹461.83万元。通过3年的开发建设,共完成投资847.2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国家财政投资276.41万元,完成计划100%;农行贷款108.96万元,完成计划的100%;自筹资金461.83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具体完成任务是:低产田改造5.5万亩,开荒 2万亩,造林0.3万亩,科技推广8万亩,草原改良0.1万亩,畜牧业种畜购置150头。
  本期综合开发,明显加快了农场经济建设的步伐。3年共完成排水土方144万立方米,总长度178.5公里,购进农机具51台件,使农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1992年6月20日,日降雨近90毫米,48小时后洪水面降至地面以下,比开发前加快10~12天,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受灾较重地号小麦单产仍达 160公斤,比开发前相同条件亩产30公斤提高 5倍多。初步形成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种、管、收的作业机群,大大缩短了小麦、大豆的播种期和收获期,实现了不种5月麦,不播6月豆。麦收、豆收降低损失10%以上。
  3年新增水稻面积5 000亩,肉牛存栏增长400%,使畜牧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比开发前增长20倍,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步伐。在水稻种植上,涌现出了许多产量高,效益好的盈利大户。第九作业区职工刘洪斌承包水田170亩,1993年全部插秧,亩产达500公斤,总收入47 400元,扣除费用净盈18 840元。
  农场初步形成了水利工程条田化。条田间距一般在200~400米,加快了地表还流,有利排除壤中水,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农场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推广的力度。3年来共推广大豆测土施肥, 小麦测土施肥,大豆新品种推广,小麦新品种推广等共7.8万亩,共增产粮豆1 081.5吨,纯盈利93万元。
  通过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使农场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93年,在春旱秋涝的情况下,农场仍取得了粮豆总产2.87万吨,年利润 569万元的经营成果。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635元增加到1 522元。初步形成了种植模式化、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的格局,给第三期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期(1994~1996年)
  根据农垦总局、建三江管局项目办要求,农场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是:资金重点使用,实施集中开发,重点整治。一年一个生产作业区,严格履行上级有关农业开发政策,本着以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改善农业生产后劲为突破口,以提高职工收入为目的,以提高农场综合经济实力为宗旨,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的路子。
  农场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投资1 073.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437.5万元,农行贷款232.8万元,自筹资金403.4万元。具体任务是:低产田改造5.7万亩(其中旱改水2.5万亩),造林0.3万亩,科技推广8.54万亩,草场改良2.1万亩,畜牧业种畜购置160头。
  此期共完成投资1 073.7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国家投资437.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农行贷款203.4万元,完成计划的87.3%;自筹资金423.8万元,完成计划的105%。
  本期农业综合开发小区位于农场西南部,包括一、八、九 3个作业区,属于地势低洼,内涝严重区。经过3年开发,小区累计播种面积20.7万亩,生产粮豆4 5807吨,平均亩单产221.2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3 236万元(1990年不变价),分别比开发前增长 9 060吨,97.2公斤/亩和2 118万元。实现人均收入3 000元,经营盈利1 141万元。职均生产粮豆174 836公斤,人均生产粮豆51 238公斤,分别比开发前增加34 579公斤和10 134公斤。
  通过 3年的开发建设,小区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以及消费观念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874元猛增到3 000元,增幅近 3.5倍。百户彩电拥有量为95台,电视普及率达98%以上,户均储蓄万元以上,电话拥有率达13%以上,分别比开发前增长了60%、50%、215%和220%。洗衣机、录音机遍布家庭,户户安上了闭路电视,就连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汽车也进入了普通家庭。
  第三期综合开发,农场明显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制约小区发展的自然灾害是涝灾,面对农业生产上“十年九涝”这一不利条件,农场果断决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上水田,使小区水田面积由1994年底的2 025亩,增加到1995年的5 500亩,到1996年增至30 500亩,对繁荣农场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本期开发建设中,农场把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当作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九作业区,在本次开发中修建了2 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6座粮仓,20座桥涵,48公里的田间路,52.8公里的水利渠系;购进了2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7台农机具;2 240平方米的畜牧区房舍整齐,存栏生猪300头,肉牛 290头,禽5 000只。增加了农业生产后劲,推动了全场畜牧业的发展。
  四、第四期(1997~1999年)
  这一期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本着向开发要效益,向开发要精品的原则,通过典型区开发,开创农业现代化治理先导模式,通过典型示范、科技引导等具体措施带动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 农场此阶段争取了国家重点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资金2 1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5万元,农行贷款593万元,自筹 724万元。1997~1999年,农业开发实际共完成投资2 112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国家投资78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农行贷款 300万元,完成计划的50.5%;自筹资金1 027万元,完成计划的141.8%。具体完成任务为:修排灌渠系 399公里,土方206.5万立方米;打机电井170眼;营造农田防护林0.55万亩;购置农机具221台件;修涵洞20座;建农电线路6.8公里;科技推广8.5万亩;科技培训1 160人次;水稻钵育摆栽0.1万亩,育秧大棚138栋;建水泥晒场2 000平方米;种子库582平方米;围栏600延长米。
  本期农场农业综合开发仍属于重点小区建设,位于农场的东部,包括第一、二、三、六作业区。
  通过3年的开发,小区建设成果显著。1、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水田改造上实现了可喜的突破。小区内水田种植面积由开发前的 2.6万亩,增加到7.1万亩。2、农业新技术、新科技得到了大力推广。全面推广实施了优良品种引进、水稻高台育苗、旱育稀植、微喷设备、钵育摆栽、测深施肥、飞机航化、新农药的应用等高产稳产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3、小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2 850元增加到4 536元,增长了59.1%。职工通过开发手里有了钱,能拿出更多资金用在购买机械和引进优良的品种以扩大再生产上。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抵御自然灾害侵袭能力显著增强。5、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累计新增粮食26 975吨,新增种植业产值3 386万元,实现经营盈利2 172万元。
  五、第五期(2000~2002年)
  本期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总投资3 417.4万元,其中完成中央财政资金1 18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自筹资金完成2 237.4万元,完成计划的128.77%。具体完成开发任务是:新打机电井175眼,修建涵洞18座,新挖水利渠系189.12公里、土方115.6万方,购喷灌机 502台套,新修输变电线路14.25公里,改良土壤500亩,购农业机械及农机具451台,其中动力机械272台,其他农机具179台,营造农防林5 700亩,科技推广技术培训800人次,技术示范7项,购育秧大棚330栋,建精米加工厂1座。
  六、第六期(2003~2005年)
  这一期农场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总投资1 5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99万元,完成计划的100%;自筹资金 816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具体完成开发任务是:新打机电井25眼,新挖水利排灌渠系198.8公里,购置农业机械42台,完成机耕路42公里,育秧大棚466栋,科技推广技术培训850人次,技术示范12项,修建涵洞23座,架设输电线路21.8公里,造林0.12万亩。
  第五、第六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处在农场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此期间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进入了以战略转型、建设重点调整为主要特征时期,从中低产田改造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的保护生态环境上来;由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为主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