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规模和效益

第三节 规模和效益



                 第三节 规模和效益
  农场是利用三江平原开发资金,以原勤得利农场四分场 8个生产队为依托组建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建场后又组建了第九作业区。2005年有土地总面积81万亩,其中耕地49万亩。按照以开荒为重点,以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之路,农场的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的增加。建场18年,累计播种426万亩,生产粮豆100万吨,上交粮豆83万吨。生产规模由建场时的耕地面积13.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49万亩,增长了2.55倍。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大幅度上升。
  2005年,全场粮豆平均单产417公斤,其中小麦单产 280公斤,大豆单产170公斤,玉米单产500公斤,水稻单产 550公斤。实现粮豆总产131 778吨,是1988年的12.6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 819万元,是1988年的34倍。人均纯收入7 176元,是1988年的5.3倍。农场实现利润总额675.3万元。
  建场以来,农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7 119.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 5 567.4万元,基建基金委托借款410.2万元,农行贷款2 131.4万元,开发行借款4 658.1万元,外资1 895.3万元,自筹资金12 559.7万元。
             基本建设及完成情况统计表(1988~2005)
  表3—40                             单位:万元


  续表3—40


  2005年,农场拥有房屋总面积117 69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82 768平方米。水泥晒场17 600平方米。有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6条,总长度140公里,低压线路21.3公里。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台1处,程控电话1 727部,实现与总局、分局可视电话会议。有砂石公路58公里, 水泥路面3公里。拥有日处理粮食3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1处;面积1.6万平方米的农用飞机场1处;日处理种子100吨的种子加工厂 1座;永久性桥涵354座。至2005年底,已累计完成排水干、支、斗、农沟1 424条,长1 699.8公里,工程土方量2 070.97万立方米。全场拥有各类农机具 2 542台件,农机总动力5.99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达0.98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采取的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高度、密度进军的一项战略措施,是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在农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给农场的职工群众带来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实现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推动了“三高”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工群众走向富裕的步伐。
  3、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促进了常规农业的健康发展。
  4、提高了职工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意识, 强化了科学理论知识的培养,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5、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
  6、加快了科技兴农科技兴场意识,促进农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