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修造厂
第一节 修造厂
第一节 修 造 厂
一、机构
农场修造厂的前身是勤得利农场四分场修理所。1988年徐恒喜任修理所所长。
1989年 1月修理所更名为浓江农场修造厂。徐恒喜任厂长,下半年厂长由张孔喜接任,谢瑞成任党支部副书记,副厂长。
1992年,张孔喜调出,赵春友任修造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谢瑞成任工会主席。
1993年,赵春友调出,贾玉岭任修造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一直到1989年,会计一直由高艳担任(1988年李国华任会计)。1994年,高艳调出,会计由吕玉清担任,一直到1998年修造厂解体。
1995年,李向江任修造厂副场长,党支部书记,厂长一直由贾玉岭任职到修造厂解体。
二、经营状况
农场修造厂属于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单位,建场初期所辖总户数45户,总人口 195人,有职工79人。主要基础设施有:工业用房1 584平方米,办公室40平方米;车床3台,钻床、刨床、铣床、台钻、砂轮抛光机、锻锤各 1台;主要专用修造设备5台套;耕地628亩;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1台,铁牛—55胶轮拖拉机 1台,东风联合收割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43万元。在农场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单位。
但是从建场以来,修造厂经济效益一直很不景气。主要原因:(1) 由于厂里设备比较陈旧,技术人员缺乏,没有制造类的支柱产业,仅仅靠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和修理作业区的农业机械来维持生产,并且机车大修质量低、费用高、失去了信誉。(2) 建场初期的几年里,农场购置了大量的整台新型农业机械设备,淘汰了一些陈旧的老设备,使得修理业务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修造厂的经营收入。(3) 1992年农场开始对大修机车不设定点保修,进修造厂大修的机车明显减少,同1991年相比影响收入近10万元。(4) 自然灾害给修造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修造厂除了修理、加工业外,同时也从事种植业,年耕种土地平均 800亩左右,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为农业工人。1989~1993年的5年中,就有两年严重亏损。其中1991年,播种大豆900亩,经营成本92 485元,而经营收入仅为20 250元,经营亏损竟达72 235元。(5) 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病。年初不制定承包方案,稀里糊涂地干,职工头脑中存在着“吃大锅饭”,干与不干都一个样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截至到1993年,修造厂累计欠发职工工资总额176 221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93年起,农场决定今后不再对修造厂实行包保政策,要求其自身改善管理,搞好层层承包,项目承包,人人承包。动员职工自找门路,彻底解决亏损问题。由于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打破了以往的铁饭碗、大锅饭,使修造厂经营形式当年出现了转机,达到了收支平衡。
1994~1996年,农场对修造厂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将烘炉、机床、机车、耕地等等全部转卖或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从根本上扭转了吃“大锅饭”的现象,农场也甩掉了包袱。
1997年,农场对修造厂实行委托经营,将修造厂委托给贾玉岭等 3人经营,年上交农场利润5 000元。
1998年,修造厂全部设施实行拍卖,原则上优先原单位职工,以便继续从事机械加工或机械修理业,职工贾玉岭、张立江、孙长江、陈成明四人分别购买了修造厂的场房及设备。至此修造厂解体。
修造厂人员情况统计表(1988~1997年)
表3—41
续表3—41
修造厂经营情况统计表(1988年~1993年)
表3—42 单位:元